人民網人民網首頁|人民電視|一說到底


 
第61期2014-01-31

放不放炮?這是個道德問題

今日嘉賓:曹林

《中青報》社評部主任
《中青報》社評部主任
  2004年於華中科技大學新聞學院碩士研究生畢業后加盟中國青年報青年話題版,在國內數家媒體開有時評專欄。作品以尖銳、理性、客觀和視角獨到見長,在批判公權之惡的同時,從未放過對輿論、大眾、平民、自我之惡的批判。

視頻介紹

已經找不到任何一個理由,來支持我們春節再燃放煙花爆竹了,我們整天在抱怨霧霾越來越嚴重,另一邊卻還不放棄這一點所謂的傳統,還說這是我們快樂的權利。我覺得這一點就是缺乏公德意識的表現。

我們習慣把公德當成打人的棍子,而不是反省自身

  這樣一種習慣也導致了我們這個社會的道德的不斷地荒漠化,因為我們只是談道德的時候都是談別人,別人應該承擔什麼責任,我們習慣於做一個道德的消費者,我們習慣去消費道德,而不是去生產道德。我們習慣於別人去當好人,別人去做一個有道德的人,我們來享受別人道德給我帶來的好處。很多人都是這樣一種心態。而且很多人在談道德的問題都帶著這樣一種優越感,把自己是置身事外的,我是一個批評別人不講道德。

中國人的民族劣根性,存在於某些人的習慣性思維裡

  這種習慣性思維有三個支撐。第一個支撐就是一種習慣性的自卑,好像中國人就比外國人更加不文明。第二點是一種習慣性的污名化。他是帶著一種好像一說中國人怎麼樣,就顯得自己的判斷特別高端、大氣、上檔次,他說這些的時候其實是把自己排除在外的。第三點,可能是一種習慣性的惰性。因為看很多問題,他沒有去仔細地分辨到底是不是中國人的問題,到底是不是文明素質的問題,就習慣性加了這樣一個上綱上線的帽子。

 

【字幕】2014年1月30日,除夕夜的北京。


【解說】從蛇年臘月二十四開始,北京市氣象局面向公眾每日提供燃放指數預報服務,在去年“適宜”“不太適宜”“不適宜”基礎上,增加了“極不適宜,請不要燃放”。除夕夜和年初一都不適宜,年初二極不適宜燃放,但在剛剛過去的除夕爆竹聲依然是此起彼伏。

【曹林】已經找不到任何一個理由,來支持我們春節再燃放煙花爆竹了,我們整天在抱怨霧霾越來越嚴重,我們整天在抱怨這個城市的空氣越來越污染,我們一邊在抱怨空氣越來越污染,一邊我們還不放棄這一點所謂的傳統,還說這是我們快樂的權利。我覺得這一點就是缺乏公德意識的表現。公德意識就像我們一開始說的並不是指向別人,讓別人承擔這個責任,我們很多時候並不僅僅只是這些霧霾、污染的受害者,很多時候我們也要看到我們也是施害者。霧霾鋪天蓋地,而且連成片,我們覺得,好像很難立刻採取一些措施來改變這個狀況。但是,為什麼會有無力感呢?就因為我們都在指望別人、政府來採取一些措施來減少霧霾,而沒有想到我們從自身,也應該從我們自身做起,假如我們每個人都想到從我們自身做起,那麼才能給這個問題找到解,才會讓我們有力。

【解說】自省如此之難,而批判似乎容易的多。比如,霧霾天氣的另一成因,是汽車尾氣污染,但在網絡上很難有心平氣和的討論,人們往往迅速地把這個科普性的問題轉換為各色大批判,好像自己開車這事根本與霧霾無關。

【曹林】出於一種本能,在我們習慣中,把這個道德當成一個打人的棍子,而不是反省自身,反省自身責任,其實曾經很多專家都談到過,汽車污染的問題。為什麼專家每次談起汽車尾氣污染問題的時候會引起那麼大的爭議呢?就在於很多人都不願意面對這樣一個現實,其實我們很多時候,我們開汽車,我們自身的很多行為,其實給這個霧霾,也是這個霧霾的罪魁禍首之一,但是我們不願意面對,好像我們一面對了,我們也要為這個霧霾承擔責任了。這就是很多時候我們談到道德的時候一種習慣,這樣一種習慣也導致了我們這個社會的道德的不斷地荒漠化,因為我們只是談道德的時候都是談別人,別人應該承擔什麼責任,我們習慣於做一個道德的消費者,我們習慣去消費道德,而不是去生產道德。我們習慣於別人去當好人,別人去做一個有道德的人,我們來享受別人道德給我帶來的好處。很多人都是這樣一種心態。而且很多人在談道德的問題都帶著這樣一種優越感,把自己是置身事外的,我是一個批評別人不講道德。

【解說】說到社會公德,還有一種常見的聲音:中國人這事上做得特差,別的國家都挺好的。人們總是能歸因到“中國人就是有民族劣根性”上。

【曹林】我覺得這種習慣性的思維,有三個支撐。第一個支撐就是一種習慣性的自卑。我們經常看到類似的報道夠形成了一種習慣性的偏見,好像中國人就比外國人更加不文明,我們的文明、我們的道德好像就低人一等,形成了一種習慣性的偏見,然后漸漸地就形成一種自卑。
    第二點,這是一種習慣性的污名化,習慣性的自我矮化。他是帶著一種好像一說中國人怎麼樣,就顯得自己的判斷特別高端、大氣、上檔次,他說這些的時候其實是把自己排除在外的,他覺得我是跟他們不一樣的中國人,而且我比他們更文明,我不是和他們一樣的,但是我能夠看到他們的問題所在,而且我能夠批評他們。
第三點,可能是一種習慣性的惰性。因為看很多問題,他沒有去仔細地分辨到底是不是中國人的問題,到底是不是文明素質的問題,他就習慣性的來加了這樣一個上綱上線到一個帽子,而大家都這麼判斷中國人怎麼樣,中國人的文明就差一些。這個思維太簡單了,這樣一個答案太容易得到了,那麼我們一想到這個簡單的答案就覺得它已經是標准答案了,我不樂意繼續思考了,其實他有其他的角度可以去觀察。

【解說】亂丟垃圾是一個常見的話題,去年國慶,約11萬人在天安門廣場冒雨看升旗,之后保潔員清理出約5噸垃圾。該新聞自然引發眾多中國人缺乏基本的文明素養的評論,而有媒體報道的時候,就拿11萬人去除以5噸,最后得出的一個非常荒謬的結論,人均留下了44斤的垃圾。正確算法是5000噸除以11萬人,平均每人45克,不到一兩。

【曹林】為什麼出現這個最基本的低級的錯誤呢?就是因為可能有偏見,覺得怎麼可能留55克的垃圾呢?他覺得好像44斤的垃圾才更符合我們的偏見,其實這是一個非常低級的錯誤。后來很多網友調侃說,5噸垃圾去看升國旗,最后留下了11萬人,我徹底凌亂了。其實就是因為這種偏見,動不動說中國人怎麼樣,中國人怎麼樣。其實后來有人對比了一下說,天安門前留下的垃圾,我對比了一下,美國紐約的時代廣場迎新年的時候留下的垃圾可能是我們的幾倍,香港尖沙咀廣場迎聖誕晚會留下的垃圾可能是我們的幾倍,當然我們這麼比並不是為了比亂,而是你的判斷、比較應該有一個客觀的標准,而不是用偏見,用一種習慣性的思維去做比較。

【解說】那麼,我們該怎麼提升公民的道德感呢?不少人覺得經濟發展了,教育水平提高了,自然道德水平就提升了:等我有了“錢”,還怕缺個“德”?

【曹林】經濟的發展,很多時候是需要道德的。比如說談市場經濟的時候我們經常會用到一個詞,好的市場經濟,壞的市場經濟,這個好的和壞的就說明經濟的發展,很多時候是需要一些道德的支撐,否則的話,這個社會就會退化,否則的話,這個社會的經濟發展就會受到很多的制約。比如說,假如你的經濟發展,你的牟利,你追求利潤,沒有這種道德的支撐,做包子的隨便在餡裡面隨便添加各種添加劑,做面包的自己從來不敢吃自己做的面包,建房子的從來不敢住自己建的房子,你看,我們這種經濟發展無法形成真正的能夠贏得別人尊敬的那樣一種經濟發展。經濟發展和道德之間是一種相互的關系,而不是一種經濟發展了,我的道德水平自然就會上升了,不是這樣一種關系。所以,我們不能等著我們經濟發展了,我們道德自然就會提升了,我們要關注到這個問題,假如我們的道德,我們社會之間的信任度越來越低,我們的一些職業的底線被突破的話,那麼,我們的經濟發展將建立在一個非常可怕的基礎上。

【解說】道德建設 第一階:職業公德

【曹林】一個健康的社會,一個有道德的社會,它首先是一個首先能夠各掃門前雪的這樣一個社會。怎麼叫各掃門前雪?其實就是一種職業精神,每個職業的人,你把你這個崗位,把你這個行業的事情做好了,那麼這個社會就不會那麼壞了,這個社會的道德就不會那麼荒漠化了。而現在我們這個社會的道德、公德之所以出了問題,最基本的問題就在於職業道德的喪失,建房子的不好好建房子,做老師的不好好做老師,做記者的不好好去做記者,生產食品的不好好生產食品。最基本的職業道德出了問題。這是最基本的各掃門前雪出了問題。而首先,我們要重新重構這個社會的公德,重構這個社會的道德,首先就是從這個職業道德做起,讓每個人在自己的崗位上,把自己的這個責任盡好了。

【解說】道德建設 第二階:法律邊界

【曹林】現在有一種不好的傾向,就是以不道德去對付不道德,甚至以非法去對付不道德。他僅僅只是不讓座,但是你竟然去打這個不讓座的人,那你就是違法了。他僅僅只是做了不道德的事,你以曝光他的隱私,你以這樣一種傷害他的方式,游街的方式來懲罰他,我覺得這可能就是另外一種不道德了,他可能增加我們這個社會的戾氣,所以我們還是要克制這種所謂的嚴厲的懲罰不道德者的沖動,還是能以道德的方式去解決的,道德的歸道德,法律的歸法律,還是應該有一個邊界的。

【解說】道德建設 第三階:政府帶好頭

【曹林】我覺得政府現在目前還是比較擺得正自己位置的,他沒有採取那些一刀切的方式,就是禁止在大城市燃放煙花,它還是那種限放,它還是以一種勸告的方式來引導公眾,盡可能少放。我覺得這一點政府做得不錯的,並沒有以強制的方式。
因為政府掌握著制定規章制度的權力和責任。在建立制度引導公眾講道德的時候一定要以合法的方式,一定要有講道德的方式。不能因為我是讓你講道德的,所以我就帶有優越感,就會強迫你去講道德,不能以強迫的方式。比如說現在很多地方,一些地方,好像你不讓座了,一些地方就准備出台立法,要強制你、強迫你去讓座,我覺得這是不正當的。還有一些地方,一些城市打造所謂的慈善城市,要把慈善作為這座城市的名片。慈善確實是一件好事,是一件非常有道德的事,但是打造慈善城市的時候要注意你的權力邊界在哪裡,不能以發紅頭文件強迫老百姓捐款的方式,強迫你做好人的這種方式去推進慈善。
應該以立法來讓公眾有這樣一種預期,那些流血、流汗的好人,政府應該表彰他們,不能讓他們流血、流汗又流淚,應該讓好人得到好報,而且要讓壞人得到應有的懲罰,天網恢恢疏而不漏,才會讓人去做好人,去形成這樣一種壞人人人喊打的場面。現在那種訛詐,讓很多人覺得不敢去扶老人,不敢去做好事了。在這個問題上,我們也要通過嚴厲的立法去打擊那些訛詐者,讓那些真正做好事的人不會受到傷害,這樣才會形成一種風氣。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評論

制作團隊

出品人 廖 玒 總制片 唐維紅  制片人 雷 陽  游海濱 
主 編   蘇瑞 白靜  后 期  李 佳  王 理 攝 像 趙 錚   頁面設計 孫莉娜

欄目介紹

  《一說到底》是人民網人民電視全力打造的新聞評論品牌,這裡有最深刻的觀點、最生動的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