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

民族記憶·抗聯教導旅:迎戰黎明的中國第一支特種兵

編輯/ 趙鐸

  戰爭的硝煙早已散盡,歲月的流逝卻無法淡化人們的記憶。近日,記者來到黑龍江佳木斯,尋找70多年前在這裡發生的抗戰故事。在東北三江平原活躍著一支抗戰奇兵,穿梭在中國東北和蘇聯遠東之間,架起中蘇反法西斯戰爭的橋梁,以血的代價提供精准情報,配合蘇軍僅用7天時間就以摧枯拉朽之勢打敗了日本關東軍,解放了全東北。
  歷史翻回到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后,日本侵略者的魔爪伸向三江平原。三江地區成了東北抗日聯軍的發源地和主戰場。從1936年4月起,日本關東軍制定了毒辣的“三年治安肅正計劃”,企圖通過歸屯並戶、建立“集團部落”、無人區等方式,隔斷抗聯與當地群眾的聯系,以達到讓抗聯失去唯一的給養源而自消自滅的目的。戰斗、飢餓、寒冷……抗聯部隊人數銳減,到1940年隻剩下不到1000人。為保存抗日火種,部分東北抗日聯軍主力先后撤入蘇聯境內進行整訓,由此引出一段鮮為人知的東北抗日聯軍教導旅——中國第一支特種部隊配合蘇軍解放大東北的故事。

  
  “1940年以后,根據與蘇聯方面達成的共識,東北抗日聯軍在三江、吉東、南滿的部隊先后撤入蘇聯境內進行整訓。”《佳木斯市志》主編富宏博告訴記者。
  富宏博介紹,蘇軍在哈巴羅夫斯克和烏蘇裡斯克(雙城子)開辟了兩個駐屯所,專門接納過境的抗聯部隊。蘇軍提供的面包、土豆、牛肉等食品,讓飢寒交迫的抗聯戰士很快恢復了體力,開始進行射擊、刺殺、單兵作戰等軍事訓練。
  身在蘇聯的抗聯將士心裡放不下那片被日寇鐵蹄踐踏的黑土地,不斷派出小分隊返回東北進行戰斗。
  富宏博打開相關資料,指著用紅筆畫的標記說,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撕毀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向蘇聯發動了閃電進攻。日本法西斯也加緊了對蘇作戰的准備,關東軍將總兵力由原來的40萬猛增至70萬。蘇軍不得不考慮准備兩線作戰,而偵察日軍部署、動向,就成為遠東蘇軍的當務之急,當抗聯第二路軍總指揮周保中要求派小部隊返回東北時,蘇軍表示贊同,並要求抗聯擔負起對日軍偵察的任務。

  
  抗聯小部隊的偵察重點是日偽軍的駐軍兵力部署、軍事建筑、道路交通、通信聯絡等情況,重點偵察區域是57個戰略要點。在完成偵察任務的同時,抗聯小部隊採取靈活的戰略戰術,不失時機地抓住戰機主動出擊,予敵以重創。
  “敵氣森森日月昏,關東父老盼聯軍。一聲爆炸山河動,處處爭頌王效明。”這是當年流傳在佳木斯孟家崗一帶的一首詩歌,說的是東北抗日聯軍第二支隊支隊長王效明率部炸毀日軍軍列的故事。
  王民講起父親王效明的故事。1941年夏末,根據佳木斯地下黨提供的情報,日軍在圖(圖們)佳(佳木斯)鐵路線上抽調500余人乘坐軍列到大連,支援日軍南下太平洋戰場。王效明得知這個情報后,帶領小分隊在鐵路沿線兩側山勢陡峭的孟家崗58號橋設伏。他們把從蘇聯帶回來的烈性炸藥埋在鐵路上,自己隱蔽在兩側戰壕裡。在埋伏了一天多后,日軍的軍列終於開過來了。隻聽一聲巨響,7節軍列全部飛上了天,斃傷500多名日軍,而我軍無一人傷亡。
  在黑龍江勃利縣王曉紅家裡,記者目睹了她爺爺當年在教導旅時的照片。1942年9月原抗聯第四軍干部王慶雲和原抗聯第七軍干部郎佔山率領5人小分隊受領任務是去穆棱縣的梨樹鎮飛機場進行觀察。由於飛機場離山較遠,他們不得不隱藏在靠近屯子的幾個大草垛裡,利用夜間摸到飛機場,弄清跑道的長度和寬度,還把停留在那裡的30多架飛機哪些是真飛機、哪些是偽裝用的木質飛機,都要用手摸出來。在他們回到草垛休息的時候,被敵人的搜索隊發現。
  富宏博自豪地講,像這樣的戰斗僅在1941年8、9月份就有7次。之后,除留下小部隊堅持活動外,主力部隊再次回到蘇聯整訓。這樣,冬季在蘇聯整訓,冰雪消融回到東北戰場,抗聯這支抗日尖兵就像一把利刃,一直插在敵人的心臟裡。

  
  1942年8月1日,在蘇聯整訓的東北抗日聯軍主力改編為教導旅,也就是蘇聯紅軍遠東紅旗軍步兵獨立第88旅。周保中任旅長,李兆麟任政委,全旅共有1000余名將士。
  教導旅在蘇聯接受了系統的政治教育和軍事訓練,成為我國第一支接受過高標准訓練的特種兵部隊。除常規的射擊、刺殺、爆破訓練外,還進行了格斗、跳傘、滑雪、收發電報、拍照、汽車摩托車駕駛等特種訓練。
  教導旅成立后,不斷派出小部隊返回東北執行偵察任務。他們克服了飢餓、傷病等困難,把大量日軍的情報源源不斷地發回大本營。“哪個地方有橋梁,哪個地方有鐵路,鐵路通車情況怎麼樣﹔哪塊有駐兵的兵營,兵營有多少人﹔哪塊有什麼堡壘,堡壘的構造情況如何,水泥的標號是多少,偵察得非常清楚。”原黑龍江省黨史研究室副主任趙俊卿說。蘇軍據此編印了日本關東軍防御體系圖冊,下發至每一個連以上的軍官手裡。
  1945年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蘇聯百萬大軍分東、西、北三路向盤踞在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發起全面進攻,其中,東線遠東第二方面軍沿黑龍江、烏蘇裡江展開,目標是以佳木斯為核心的三江地區。為了配合蘇軍的行動,8月8日宣戰后的20多天時間裡,近300名教導旅官兵空降到東北境內各戰略要點,他們承擔著為蘇軍炮擊或飛機轟炸指示目標的艱巨任務。
  原中共合江省工委書記李范五之女李黎力說,那個時候,蘇聯的炮都是擊中日軍最中心的部位,一下子就把日本關東軍的戰斗力給摧毀了,關鍵的地方很快就被蘇軍控制了。
  1945年8月15日,蘇軍攻佔佳木斯。次日,以抗聯教導旅戰士王乃武為向導的蘇聯紅軍遠東第二方面軍步兵第632團登陸佳木斯,佳木斯終於從日偽的殘酷統治下獲得了解放。“由於抗聯小部隊事先對三江地區的敵情進行了詳細的偵察,蘇聯紅軍能夠迅速而准確地摧毀日軍的邊境要塞,以最小代價獲得了最大勝利。蘇軍在解放佳木斯時,僅犧牲了37人。”佳木斯市烈士陵園管理處處長於開敏介紹。
  然而,抗聯教導旅偵察部隊卻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東北解放后,這支部隊僅剩下不到20人,其中有在空降回國時犧牲的,有戰斗中犧牲的,而更多的是在提供精准轟炸情報時壯烈犧牲,把鮮血洒在了這片黑土地上。
  歲月的潮汐似乎沖刷了歷史的痕跡,流逝的時光淡漠了久遠的記憶,但黑土地連綿的青山仍然懷抱著無數抗聯將士的忠骨,浩淼的三江水永遠銘記著抗聯將士不朽的英魂。(人民日報記者 潘躍)

往期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