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

英雄母親鄧玉芬

編輯/ 戴曉宇

  在北京市密雲縣石城鎮北部的深山裡,有一座鮮為人知的山嶺——豬頭嶺,英雄母親鄧玉芬的家就坐落在這裡。這裡曾是八路軍和游擊隊的落腳之處,也是傷病員的療傷康復之所。如今,石牆旁的野花悄然綻放,因為它記得,鄧媽媽送丈夫和5個孩子參加抗戰的感人事跡﹔牆角的老桑樹依然茂盛,因為它記得,鄧媽媽悉心照料八路軍傷病員的母親情懷。
  “這麼多年了,三奶奶仍然活在我們心中。她走的那天,全村人都來送行。”村裡的老八路、90歲的任連榮眼裡泛出晶瑩的淚花。
  “咱是中國人,到死也不能忘了祖宗”
  石城鎮,張家墳村英雄母親廣場,鄧玉芬的花崗岩雕像巍然屹立。5月6日,評劇《母親》在雕像前舉行了建組儀式,鄧玉芬的故事有望於7月搬上舞台。
  “如果幾個兒子沒有犧牲,老人家現在肯定是人丁興旺的大家庭。”幾位老人連聲長嘆。鄧玉芬的孫子任連國和奶奶一起生活了18年,老人的故事他可以講幾天幾夜,“奶奶1891年出生在密雲縣水泉峪村。幼年家境貧寒,未成年就嫁到張家墳村。婚后夫妻倆房無半間,地無一壟,隻好借住在親戚家,靠租種地主的幾畝土地過活。”
  從小在苦水裡泡大的鄧玉芬,生就一副剛強的性格,她不怕窮,不信命,相信總有過上好日子的一天。懷著希望,她含辛茹苦地拉扯起7個兒子。
  日本侵略軍的鐵蹄,踏破了鄧玉芬質朴的願望。密雲縣黨史辦主任郭生河告訴記者,1933年,密雲長城以外的地區被日本侵略者佔領,劃入偽“滿洲國”,鄧玉芬的家鄉墜入水深火熱之中。為了糊口,三個大點的兒子離家外出去扛活,夫妻倆帶著幾個小兒子搬到張家墳村東南的豬頭嶺開荒度日。最不能忍受的是,日本侵略者強迫百姓忘掉自己是中國人。鄧玉芬一次又一次地叮囑兒子們:“記住,咱是中國人,到死也不能忘了祖宗!”
  “把兒子叫回來打鬼子”
  1940年6月的一天,八路軍來到豬頭嶺。鄧玉芬第一次聆聽八路軍宣講抗日道理,懂得了隻有窮苦人都行動起來,拿起槍杆打日本,才能救國救己。
  不久,八路軍晉察冀軍區十團參謀李瑞徵來到這裡組織游擊隊。鄧玉芬和丈夫商量:“抗日是咱自己的事,把兒子叫回來打鬼子去吧!”丈夫二話沒說,揣塊糠餅子連夜出去找兒子。7月,豐灤密第一支游擊隊——白河游擊隊在豬頭嶺成立,鄧玉芬的大兒永全、二兒永水成了游擊隊戰士。從此,鄧玉芬的心就和八路軍、游擊隊緊緊連在了一起。9
月,三兒永興不堪忍受財主的欺壓跑回家來,鄧玉芬又送三兒參加了白河游擊隊。三個兒子隨游擊隊到外地作戰,鄧玉芬托人捎去話:“別惦記家,安心打鬼子。”
  兒子在外抗戰,鄧玉芬在家也閑不住。她承擔起全部的家務活,讓丈夫騰出空為八路軍運軍糧、背子彈、跑交通。
  “當時,我們家是八路軍和傷員們的經常住所。”任連國說,鄧玉芬為八路軍燒水做飯、縫補衣服,為傷員喂湯喂水、精心照顧,把糧食省下來,自己以野菜充飢。每當傷病員痊愈離開,她都像送兒子出征一樣,拉著手送出老遠……八路軍戰士都知道,豬頭嶺有個溫暖的家,那裡有位慈祥的媽媽。
  “把我埋在大路邊,我要看著孩子們回來”
  1942年春,噩耗傳來,丈夫任宗武和五兒永安被日軍殺害,四兒永合被抓走。鄧玉芬聞訊幾次暈厥過去。然而,鄧玉芬沒有被嚇倒,更沒有屈服。她對兩個小兒子說:“姓任的殺不絕,咱和鬼子拼到底!”鄧玉芬沒日沒夜地刨地播種,心裡隻有一個念頭,多打糧食支援部隊消滅敵人。
  不幸接踵而至:1942年秋,大兒永全在戰斗中壯烈犧牲﹔1943年夏,四兒永合慘死在鞍山監獄﹔1943年秋,二兒永水在戰斗中負傷回家休養,因傷情惡化死在家裡。接連的沉重打擊,鄧玉芬都挺住了。她臉上的笑容少了,但對抗日工作更積極了,對子弟兵更親了,在她的心裡,每個戰士都是自己的兒子。她盼望著六兒、七兒快些長大,繼承父兄的遺願,早日把日本鬼子趕出中國。
  1944年春,日軍進行瘋狂“掃蕩”,百姓紛紛躲進深山。小六兒跑丟了,鄧玉芬背著7歲的小七躲進一個隱蔽山洞,為了掩護藏在附近的鄉親和干部們,眼睜睜地看著幼子連病帶餓死在懷裡。她再也承受不住這巨大的打擊,當即昏過去。醒來時鄉親們告訴她,敵人撤走了,小七埋在山坡上。鄧玉芬扑倒在孩子的小墳上失聲痛哭,淚水一滴滴滲入墳土……
  失去六位親人,鄧玉芬告訴自己要堅強地活下去,她要親眼看到勝利的那一天。1945年8月15日,這一天終於來到了。鄧玉芬眼噙淚花,告慰九泉之下的親人,咱們勝利了!
  1970年2月5日,鄧玉芬因病逝世,享年79歲。臨終前,她囑咐公社干部和親人:“把我埋在大路邊,我要看著孩子們回來。”(人民日報記者 賀勇)

往期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