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

民族記憶:紅旗所在 人心不倒

編輯/ 沈肖迪

  1939年2月,日軍從三亞榆林、東方十所、海口天尾港等多個港口登陸,侵佔瓊州。
  70多年過去,對幸存的島民來說,這依然是慘痛的記憶。
  日本帝國主義對瓊崖覬覦已久。為了將海南島變成其在太平洋戰爭中“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日軍封鎖了出海口,整個海南島與大陸的聯系幾乎隔絕,成為“孤島”。
  在這樣的情況下,一支既無援兵、又少彈藥的隊伍,領導島上的人民奮起反抗,堅持到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
  這支隊伍中,有女人、孩子,有良田百頃卻願意盡數變賣折換成槍支入伍的闊少爺,有帶著整隊人馬投奔過來的草寇。這支部隊,成就了馮白駒、馬白山、冼際章等一批革命先驅,也涵養了文藝作品《紅色娘子軍》《瓊花》中的精彩故事。
  這支隊伍,就是瓊崖縱隊。
  瓊崖縱隊主要領導人之一吳克之在其回憶錄中寫道:“的確,當時我們的隊伍裝備很差,但是指戰員們都有誓與日軍血戰到底的決心和氣概,具有任何艱難困苦都嚇不倒的精神,因此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愛戴。”
  支持他們的百姓說,紅旗所在,人心不倒。

  被仇恨點燃的抗日火焰
  在海南省軍區白坡干休所的老房子裡,瓊崖縱隊老兵符樹森,為接受我們採訪,特意穿上一件年頭已久的綠軍裝,軍裝上庄重地別著9枚閃光的勛章。講起崢嶸往事,老戰士聲如洪鐘。
  1938年,年僅10歲的符樹森,在老家東方市四更鎮大新村參加瓊崖縱隊領導下的兒童抗日救國團。據他描述,“九一八事變”后,瓊島各地的抗日救亡運動就已零星開展。1938年是抗日熱情最為高漲的一年。兒童、青年、婦女等各類團體紛紛加入救亡圖存運動。
  兒童抗日救國團組成歌詠隊,晚上到各個村庄演出募捐。符樹森說,募集到的錢用來買槍支援游擊隊,或發槍給村裡的青壯年抗日。
  日軍侵佔瓊州后,兒童抗日救國團的主要任務是爬到樹上給游擊隊員放哨。
  1942年,日軍蠶食掃蕩,5萬日軍進入海南,符樹森目睹了侵略者的暴行。“兒童抗日救國團副團長文保福被日本人殘忍地‘二馬分尸’。”符樹森說,“當時文保福在完成偵察任務返回根據地時,被日軍逮捕,發現他身上攜帶了兒童抗日救國團編的抗日書籍。他犧牲時隻有15歲。”說到這裡,符樹森的聲調低沉下來。
  李清娥,今年快90歲了。抗日戰爭時,她是雲龍鎮一個村的地下黨支部書記。她回憶說,當時老百姓仇恨日本人,隻要誰抗日,老百姓就支持誰。共產黨一直抗日,所以后來很多人都是奔著紅旗去的。
  馮白駒領導的瓊崖紅軍,成為老百姓心中黨的代表。馮白駒的外孫車沛霖,一直在尋找當年參加瓊崖抗日的老兵。據他所說,當年的隊伍中,有自立為王的草寇,也不乏家有良田百頃的大少爺,都是抱著一腔仇恨,加入島上唯一一支獨立抗日隊伍——瓊崖縱隊。

  雲龍改編后,打響瓊崖抗日第一槍
  走進馮白駒將軍的故居,便見聶榮臻元帥題寫的16個大字:“孤島奮戰,艱苦卓絕,二十三年紅旗不倒。”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海南革命武裝斗爭從1927年9月23日起至1950年5
月1日海南島解放,曾兩次長達數年失去與上級組織、與中央的聯系,依然堅持孤島奮戰23年紅旗不倒,創造了中國現代革命史上的奇跡。
  馮白駒領導的瓊崖抗日武裝在抗日之初,弱小得不可思議。“1937年5月,全瓊紅軍游擊隊人數隻有60人,還有‘在業紅軍’約200人。‘在業紅軍’不脫離生產,平時接受秘密的政治軍事訓練,必要時參加紅軍游擊隊的行動。”黨史專家、《馮白駒傳》的作者邢詒孔說。
  這支隊伍能由小變大,由弱變強,完全是因為打出了支持,打出了民心。
  1938年9月,國民黨將駐瓊的正規軍一個整編師調離瓊崖,新任守備司令王毅指揮的部隊隻有兩個保安團和一些地方部隊。
  島上兵力空虛,國民黨軍隊難以擔當抗日重擔。無奈之下,王毅同意了瓊崖特委提出的獨立自主等原則,將紅軍獨立隊設為一個大隊建制,轄3個中隊。改編后的部隊番號定為“廣東民眾抗日自衛團第十四區獨立隊”,隊長為馮白駒。這就是大名鼎鼎的雲龍改編。
  改編不過兩個多月,1939年2月10日,日軍台灣混成旅團就在海南島北部的天尾港登陸。國民黨及其軍隊全線潰逃,海口隨之陷落。馮白駒領導的獨立隊聞訊,當日即派第一中隊,冒著敵機的轟炸掃射,開往潭口狙擊敵人。
  由於得到瓊崖人民的支持,瓊崖紅色抗日武裝越戰越強。1939年,獨立隊由300多人發展到1000多人,擴編為獨立總隊,先后對日軍作戰70余次,消滅日軍800多人,挫敗了日軍速戰速決佔領全島的狂妄計劃。
  1940年冬,獨立總隊迅速壯大到3000多人,之后,馮白駒帶領獨立總隊多次粉碎日軍的蠶食和掃蕩,直至抗戰最后勝利。

  山不藏人人藏人
  雲龍鎮長泰村是馮白駒故裡,椰林蒼翠、綠水潺潺。
  海南的村庄以宗族為主構成。這個村庄原是個2000人的大村,抗戰期間整個村子的人幾乎被日本人殺光了。如今,盡管政府撥款重建了村庄,村裡也隻有19戶、140人。
  馮白駒的女兒馮爾超1940年生。她還清楚記得,奶奶曾告訴她,父親四處抗日,引起鬼子的仇恨。為了斬草除根,日軍先放火燒了馮白駒的屋子,讓老百姓供出馮白駒女兒和母親的下落。老百姓死都不肯,日軍將村裡的老百姓都聚集在一間屋裡殺害了,並放火燒了整個村庄。
  “山不藏人人藏人”,這是馮白駒的一句名言。在日軍的瘋狂掃蕩下,瓊崖抗日武裝吃住都在百姓家。不僅馮白駒,瓊崖抗日武裝的戰士們出門,總是百姓裝扮,所到之處的老百姓,個個都認識他們。即便日軍重金懸賞、對百姓威逼利誘,也沒有一個老百姓出賣馮白駒和他的部隊及家人,反倒是處處保護,哪怕舍去身家性命也在所不惜。
  馮爾超長大后走遍了大半個中國,上個世紀80年代堅持回到家鄉海南生活。“家鄉的老百姓對我們太好了,我們對海南有感情啊!”馮爾超說。
  老百姓對這支隊伍也有深厚的感情。在海口,馮白駒的紀念點就有3處。在海南中部山區,還流傳著瓊崖縱隊隊員飛檐走壁打鬼子的傳說。(人民日報記者黃曉慧 丁 汀)

往期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