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

民族記憶:舉校投軍 青春血沃大青山

編輯/ 戴曉宇

  汽車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行駛,周圍裸露的青石在陽光的輝映下顯得格外肅穆。6月16日,我們從呼和浩特市區出發,往北70公裡,便進入大青山脈的武川縣。
  大青山橫亙在內蒙古大草原上,平均海拔1700米。這裡山大溝深,林木繁茂,地形十分險要。在這片英雄的土地上,上演了無數感天動地的歷史傳奇。

  
  尋訪從當地一位年過七旬長者的講述開始。他叫郭志剛,退休前是武川縣的一名教師。40多年來,他堅持用業余時間挖掘大青山抗戰史料,堪稱“武川活字典”。
  “這裡是陝甘寧邊區的北方門戶,是經過蒙古與蘇聯乃至國際反法西斯陣線保持聯系的國際交通線。這裡通過貫徹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建起了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培養了大批少數民族干部。”郭志剛向我們細細講述。
  穿過時光隧道,如今武川縣唯一在世的老八路,名叫王榮華,今年91歲。他已雙目失明,但思路清晰。
  “數九寒天沒衣衫,日寇侵佔大青山。寒冬臘月雪花落,日本強盜真狠毒。三光政策真凶惡,又燒又殺又搶掠。”武川境內流傳下來的一首爬山調這樣描述當年的情景。
  在那國破家亡的年代,很小的時候就成為孤兒的王榮華艱難掙扎。村裡人被抓去給日本人修路,每天隻能吃兩個窩頭。一次,鬼子進村掃蕩,全村50多人被打死打傷。
  直到1940年春天,16歲的王榮華遇到一位名叫“二丑子”的山西大哥,從此改變了命運。
  “他是山西文水人,二十二三歲,個子不高,瘦瘦的,戴副眼鏡,鏡片很厚,是個文化人。”王榮華老人回憶起“二丑子”,嗓子裡像有東西堵著,止不住地哽咽。“我這個名字就是他給取的,他給我講抗日救國,我明白了共產黨八路軍是為人民打天下的。”
  在“二丑子”的帶領下,王榮華見到了八路軍。一位年齡大一些的首長稱呼他“小朋友”,那一刻,王榮華感到心熱乎乎的:“長這麼大,還沒人這麼稱呼我。縣城裡的鬼子兵、二鬼子、土匪哪會這麼客氣?沒有像八路軍這麼好的隊伍!”
  於是,王榮華成了“二丑子”的交通員,“二丑子”高度近視,王榮華就是他的“望遠鏡”。
  1940年深秋的一天,當王榮華再次躲過敵人盤查,進山裡把情報送到縣委書記高鴻光手上,高書記告訴他:“你別走了,留下吧,宋茂同志犧牲了。”
  “誰是宋茂?”王榮華一頭霧水。
  “宋茂就是‘二丑子’啊!”高書記告訴他。
  霎時間,王榮華感到晴天霹靂。他沒想到,第一次知道“二丑子”的真名時,他們竟然陰陽相隔。王榮華被高鴻光書記留在大青山,成了一名游擊隊員。
  郭志剛說,從大青山抗日游擊根據地開始創建起,八路軍和蒙漢各族人民與日本侵略者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殊死搏斗。從1938年9月到1942年10月,開展戰斗500余次,平均每年100多次,幾乎每3天就有一次戰斗。4年中,傷斃日偽軍2000余人,俘虜近1000人。

  
  在那個年代,像“二丑子”這樣最終能知道姓名的烈士還算幸運。
  驅車一個多小時,我們來到大青山深處的井兒溝,坐落在這裡的“大青山革命烈士陵園”庄嚴肅穆。高聳雲天的紀念碑前,一塊臥式方形石碑上刻著“太原成成中學革命傳統
教育基地”幾個大字﹔旁邊一座立式石碑上,鐫刻著“太原成成中學在大青山犧牲的革命烈士英名錄”,上面刻著14行、41位烈士的名字。
  山西一所中學的師生英魂,怎麼會長眠在塞外大青山深處?
  郭志剛介紹說,成立於上世紀20年代的太原成成中學,是當時山西省城唯一由中共地下黨組織掌握領導權的學校。抗戰爆發后,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軍駐晉辦事處、中共山西工委三大機關進駐成成中學。“當時的成成中學,成為中國共產黨北方抗戰的前線指揮部。”
  1937年10月10日,經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周恩來批准,“成成中學師生抗日義勇隊”成立,隨后又改編為“師生抗日游擊隊”。成中師生400余人在共產黨員劉墉如校長的帶領下,舉校從軍,奔赴抗日戰場,挽救民族危亡。1938年6月,全體師生隨同八路軍120師715團轉戰塞北,創建大青山游擊根據地。
  萬裡赴戎機,關山度若飛。8年抗戰,共有200多位成成中學師生為國捐軀,血沃大青山。
  站在刻著“太原成成中學在大青山犧牲的革命烈士英名錄”的石碑前,郭志剛向我們講述英名錄第一行“閻氏三兄弟”的故事。三兄弟分別叫閻煥景、閻煥曜、閻煥春,他們先后考入成成中學。三兄弟不僅成績優異,還深受革命教育,成為抗日救亡運動的骨干。成成中學抗日義勇隊成立后,閻煥景任二中隊隊長,閻煥曜任班長。義勇隊改編為抗日游擊四支隊后,閻煥春任三連指導員。隨隊伍挺進塞北后,他們在大青山區開展群眾工作,宣傳抗日救國,參加游擊戰爭,先后於1938年、1939年、1942年壯烈犧牲。
  “一仗勝讀十年書。”在成成中學,每個師生都像“閻氏三兄弟”一樣,經歷了由書生向戰士的轉變。中國知識分子在民族危亡之際,用行動、鮮血甚至生命,詮釋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古訓。

  
  懷著無限崇敬,我們仔細瞻仰石碑上鐫刻的每個名字。突然,一個熟悉的名字躍入眼帘:“宋茂”!難道他就是王榮華老人給我們講述的“二丑子”?
  郭志剛顯得比我們還要興奮。這一次,因為我們的尋訪,無意中讓他近距離地站在一位大青山抗戰先烈面前。相信不用多長時間,他以抗戰英烈人物小傳為主要內容的《青山勁鬆》一書,一定會加上“宋茂”這一篇。
  “當時,大青山抗日游擊根據地被譽為‘塞外小延安’。這裡有著太多的抗戰故事,每一次尋訪,都有收獲。可惜的是,許多知曉當年事的老人陸續去世了,留下的線索彌足珍貴,要抓緊搶救挖掘。”郭志剛感慨地說。
  “巍巍大青山,人們沒有忘記這裡的抗戰英烈。”在武川縣民政局副局長王海中的記憶裡,10年前太原成成中學師生的那次尋訪讓他印象深刻、感慨萬千。當時,武川縣政府辦公室給王海中打來電話,讓他接待一下山西太原成成中學一行人。這時他才第一次知道,當年的成成中學依然存在,如今,該校師生也深切緬懷著那些埋骨塞外、血沃大青山的莘莘學子。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歷史總能給人以啟迪,能讓人們從中汲取民族復興的不竭動力。(人民日報記者 楊明方 丁志軍 徐 雋)

往期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