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是新媒体技术蓬勃发展的一年,机器人写稿、虚拟视频、无人机拍摄、穿戴终端等新科技开始进入传媒领域,大放异彩。那么,什么将是下一个新媒体金苹果?
中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唐绪军:新媒体技术是日新月异,我现在比较看好的就是视频,类似于秒拍这样的东西。你说哪一种技术最看好,这个判断很难下,因为各种各样的技术都在不断地相互促进中间,不断地发展,不断地完善,但是,图像的发展,视频的发展,我认为是未来新媒体发展的一个很值得关注的技术。随着带宽的越来越宽,传输速度越来越快,各种各样的视频可能会在新媒体应用中间占据很重要的位置。
搜狐总编辑陈朝华:一切如果能够促进和解放我们新闻生产力的技术,我们都应该去重视它。但是对机器人写稿我不是特别看好。一个机器人能写出来的填一些关键数据出来的稿子其实没有价值。在一些突发领域,比如说地震消息,机器人特别快的通过传感器技术马上发送,这是有价值的。作为专业的媒体机构,机器人生产的东西不见得有价值,主要是资讯已经很泛滥了,不需要多一个机器人来生产这些看似很快捷,但实际上没有价值的稿子。
嘉宾: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袁桂林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明确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实施乡村教师计划的责任主体,要将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情况纳入地方人民政府工作考核指标体系,加强考核和监督。日前,本网采访了江西省南昌市湾里区的一位乡村教师,记者试图从他那里了解一些乡村教师的现状,长期从事乡村教育的感受以及他们对《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看法。章征虎是南昌市湾里区牛岭村牛岭小学的教师,牛岭村本地人。1973年,15岁的他成为一名民办教师。
章征虎:当时记得第一次走上讲台,既激动又开心,从学生到老师,这是一个多大的转变啊!
1996年,章征虎从“民办”教师正式转为“公办”教师,待遇也随之提高。但是,当时的章征虎一心想出去闯闯,准备辞去教师。然而,当他发现,除了他之外,几乎没有外来老师愿意教这些孩子后,他还是决定留下来,一留就留到现在,足足42年。
章征虎:“我希望所有的孩子都不失学,有文化,能够走出大山,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章征虎说,在教育部门的指导下,他尽力让小孩能尽量多的接触外界的信息,和城里的小孩差距拉小。
章征虎:像现在要是有电脑啊,有什么东西,我们给乡村教师好少用的,甚至没有,用不上。现在我们就连电脑网都没有,网线都没有,这个山里没有这些。
目前,牛岭小学共有7个学生,两个老师,其中一个老师今年也退休。章征虎向记者坦言了自己的担忧。
章征虎:“再过两年我也要退休了,如果没有年轻的老师来接替我们,需要上学的孩子怎么办?”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在章征虎看来,这无疑是对乡村教育的极大利好。他说,希望政策能尽快落地,有更多年轻、有知识的教师来到乡村,为乡村教育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袁桂林:这个文件实际是今年4月初中央深化体制改革小组讨论过的。今年以来我看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非常强调要解决因教致贫问题和因学致贫问题,不能我们的教育学了以后,我们的学生读了书以后,没有摆脱贫困,要解决贫困的代际传递问题,不要让贫困继续代际传递,这是一个大的背景。在这个背景下,实际在2013年,国家在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已经对乡村教师作了很多补贴,贫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贴,同时,今年又出台了这样一个计划,主要是为了解决贫困地区、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这里的教育要有大的发展。同时,其他的非集中连片地区和非国家级的贫困县,乡村以下的教师、乡村以下的学校教育也是薄弱环节,这次是引起了国家的重视。
乡村教师,出现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们承担着几千万乡村学生的培养任务,为乡村教育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曾维奋是海南省澄迈县永发镇儒林小学教师,被称为“双拐老师”,他坚守乡村讲台13年,上课时从不坐椅子。
曾维奋:我的理想就是当老师,就想走上讲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学生服务,能为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这样才觉得自己的生活是幸福的、快乐的、有尊严的。所以这个理想一直支持着我。我希望能够一直坚守岗位,工作到退休,这也是我人生的一个挑战。如果能工作到退休,也是我人生的一种胜利。”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袁桂林:首先,国家肯定了农村教师的历史功绩,这个是从来没有这么明确表示过的。这次专门谈到,乡村教师,就是乡镇以下的教师,在共和国教育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的历史功绩,国家和人民不会忘记。我想所有的乡村教师听了这些表述,一定都很高兴的。在农村教师的历史上,长期的是以民办教师比重为大这样一个队伍的构成。现在民办教师已经得到了解决。但是,代课教师目前还存在,特别是在比较偏远的村小教学点,那里公办教师很难愿意到那里应聘,很难愿意到那里工作,他只好在当地找一个有文化的人替代在那里教学,这种现象在一些偏远的地区还有,特别是西北的甘肃省,我觉得这个比重还比较大。所以,这样的问题还要解决。
发展乡村教育,教师是关键。然而,长久以来,乡村教师的现状却与付出不相匹配。目前,乡村老师的配置要参考学生和教师的比例,因为乡村小学学生比较少,所以,教师的编制也相应的很少。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袁桂林:这个对于他们很不公平,虽然班级规模小,学校规模小,但是,他们承担的课程门类不少,他们都是执行国家统一的课程,所以,对每个老师来说周课时量很大。还有,在农村音体美老师不充分,配得不齐全,还有计算机的老师,以及通用技术的老师,这个问题也是和编制有关。一般的学校,由于他们考虑到孩子未来的升学考试,音体美、计算机等科目不是国家的考试科目,所以,不能把编制用到这个方面来。因此,农村学校老师的工作很繁忙,很累,但是,学生接受的教育不完整,这是现状。
针对现状,《计划》明确提出,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统一城乡教职工编制标准;职称评聘将向乡村学校倾斜;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等八项举措。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袁桂林:待遇问题,在这次计划中明确提出了,要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过去国家的政策没有落实的,要逐一检查落实,各级政府要负起责任。另外,有些配套的福利政策,一定要按照有关的标准逐一落实,再就是国家级的贫困地区乡村的生活补贴要落实,还有很多地方乡村补贴,比如山区补贴、交通补贴,各级政府凡是出台的有关的对农村教师收入相关的一些政策,都要落实。这个是明确给予了强调。另外,编制问题,解决农村教师队伍的问题,特别是乡村教师的工作状况问题,首先人数要增加,这个方面不能吝啬,该增加的人数就要增加。同时,要考虑他们的待遇和其他的安居乐业问题配套,给予解决。
藏族汉子王偏初,是四川省凉山木里藏族自治县俄亚纳西族乡小学校长。他是乡里第一个大学生,毕业后选择回家乡教书。学校距离县城300公里,教学物品都是靠攀爬、溜索、翻山来运送,每次需要六七天。王偏初一年要这样往返八九趟,一干就是20年。为了能留住乡村教师,定向培养像王偏初这样的大学生,也是本次《计划》的一个重要内容。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袁桂林:这次文件里谈到的,就是鼓励地方院校定向招收师范院校的学生,定向培养,最后回到乡村学校去工作,这个我想也是一个亮点。这有很多好处,它解决了农村社区或者农村村落有个文化人。更主要的,他回乡以后,他懂得乡村文化,乡里乡亲,他非常熟悉,他在那里的工作,也安心,也解决了我们担心外地的学生到一个新的地方去工作带来的不适应问题。乡村教师回农村工作,他可能容易和乡土结合,适应乡村教育发展的需求,开发地方课程,培养孩子们乡土情结,培养孩子们根的意识,地方文化的意识,这个都是很有意义的。现在我们不能把乡村教育仅仅看作是为城市服务的、为应试教育服务的,不能把农村学校设计为是农村的孤岛,农村学校,老师住在城里,到农村上班,晚上又回到城里来,农村学校和农村社区没有关系,这是不对的,只有建立乡村自己的教师队伍,和农村有密切关联的教师队伍,才是农村教育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有一个问题,希望以后要继续调研,加以解决,就是不能在我们的政策文件中和社会舆论中,以及人们的心目中,永远存在着一种阴影,总认为农村教师是艰苦的、可怕的,那个岗位没有吸引力,一定要扭转这样一个局面。要使得那个岗位真正地有吸引力,这样我们国家就有希望了。 解决了农村教师的问题,也就解决了农村教育的问题,而且,我们国家的“三农”问题也会得到很好的解决。
出品人 牛一兵 总监制 余清楚 总策划 唐维红 监制 雷 阳 游海滨
制片人 徐 龙 编导 白 静 王 理 李 佳 摄像 王 理 配音 郑紫豪
页面设计 孙莉娜 模板 关雪松
《一说到底》是人民网人民电视全力打造的新闻评论品牌,这里有最深刻的观点、最生动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