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人民網首頁|人民電視|一說到底


 
第176期2016-02-06

什麼會是下一個新媒體金蘋果?

本期嘉賓

  • 王永志騰訊網總編輯王永志騰訊網總編輯
  • 唐緒軍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所長唐緒軍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所長
  • 陳朝華搜狐總編輯陳朝華搜狐總編輯
  • 喻國明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喻國明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

視頻介紹

2015年是新媒體技術蓬勃發展的一年,機器人寫稿、虛擬視頻、無人機拍攝、穿戴終端等新科技開始進入傳媒領域,大放異彩。那麼,什麼將是下一個新媒體金蘋果?

新媒體技術是日新月異,我現在比較看好的就是視頻。

中科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所長唐緒軍:新媒體技術是日新月異,我現在比較看好的就是視頻,類似於秒拍這樣的東西。你說哪一種技術最看好,這個判斷很難下,因為各種各樣的技術都在不斷地相互促進中間,不斷地發展,不斷地完善,但是,圖像的發展,視頻的發展,我認為是未來新媒體發展的一個很值得關注的技術。隨著帶寬的越來越寬,傳輸速度越來越快,各種各樣的視頻可能會在新媒體應用中間佔據很重要的位置。

作為專業的媒體機構,機器人寫稿不見得有價值。

搜狐總編輯陳朝華:一切如果能夠促進和解放我們新聞生產力的技術,我們都應該去重視它。但是對機器人寫稿我不是特別看好。一個機器人能寫出來的填一些關鍵數據出來的稿子其實沒有價值。在一些突發領域,比如說地震消息,機器人特別快的通過傳感器技術馬上發送,這是有價值的。作為專業的媒體機構,機器人生產的東西不見得有價值,主要是資訊已經很泛濫了,不需要多一個機器人來生產這些看似很快捷,但實際上沒有價值的稿子。

 

   近日英國廣播公司拍攝了一部實驗紀錄片,片中5名來自中國的一流教師對英國學生進行了為期4周的“中式教育”。在國際學生評估計劃測試中,中國學生在數學、閱讀和科學成績上都位列第一,遠優於英國學生。於是便有了這次中英教育交流,以此來探索培養人才的最佳模式。

    程方平(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我看了這個紀錄片,這個紀錄片反映出一些問題,就是中英教育的一些差異,但是我覺得這個紀錄片有點傾向性,比如它把中國的死記硬背、體罰這些東西放得比較大,其實在中國很多的學校也都注意這些問題了,更多的是調動積極性,啟發學生的自主精神,其實這個和英國教育界的理念是一樣的。所以我的感覺,它裡面還是有一些導演或者媒體的一些比較突出的商業立場,就想做點對比度,做點噱頭,這樣來引起關注,所以我們對這個片子要相對客觀地來看。

    著名教育家孔子曾說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告誡學生溫習舊的知識從而獲得新的知識。這一思想延用至今,筆記成為了學生復習時記憶背誦的重要資料。在這場中英教育交流中,文化的碰撞讓我們不禁反思,這樣的方法真的過時了嗎?

    程方平:中國的教育其實也不光是死記硬背,死記硬背是中國的先人早就意識到了,記憶力對於學生的知識積澱是非常有好處的。另外,中國的教育不光是注重知識本身的,還要注重知識后面的價值觀的培養,比如說人的責任感、誠信,所以,他把她作為一體,不光要讀書,而且要做人。

    英國作為文化輸出大國,其傳統文化豐富多樣,與中國有許多契合之處。然而,這場原本讓人期待的教育交流,卻產生了戲劇化的發展。是什麼讓中式教育的尊師重道,變成英國學生枯燥的枷鎖?又是什麼讓西方教育的開放自由,變成課堂上不可控制的無禮散漫?

    程方平:西方的學校是相對來講比較自由的,比如說我們的教室裡面學生都要排隊坐好,西方的學校可能孩子趴在地上聽老師講課。但是中國人為什麼不這樣做?因為中國人過去就認為,人的行為習慣非常重要,所以,對學生有行為習慣的要求。比如說,這個老師,我都對他講的知識可以當兒戲,那我肯定學得不扎實,所以在心態上有一種尊敬知識、尊敬老師的態度。你想我們過去的像先秦時期的《弟子規》,對這方面有很多要求。

    在中國,除了學校教育,家庭教育也尤為重要。老師與家長之間的聯系互動,讓他們對學生能夠更全面的了解。同時,知識改變命運這樣的思想仍被大多數人所認同。這讓很多學生面對學業心存敬畏,從而形成了認真的學習態度。

    程方平:我們中國的基礎教育,這些年做了好多的改革,我覺得還是有很大的推進的。首先,基礎教育的普及率,比如我們原來有很多農村的孩子上不了學,現在能上學了。而且中國的教育有一個特別突出的特點,就是啟發學生自己學,學了以后就可以學而優則仕,學而優則官,學而優則科學家,學而優則藝術家等等。所以,中國的幾千年的教育史,其實都貫穿這麼一個理念,而這個理念其實正好是世界教育改革的一個方向。

    這部紀錄片放映后,在英國國內引起了極大的討論。有些人認為中國的教育過於死板,但也有不少英國網友發出了支持的聲音:“他們(中國老師)是對的,英國老師沒有老師的樣子,學生沒有學生的樣子,英國政府應該對此負責。”這條留言獲得了4600多個“贊”。

    程方平:我覺得如果是把它當做一種實驗,可能就會更好,就像中國的老百姓說的,上什麼山唱什麼歌,你到了英國了,即便是用中國的方法,也應該用英國的曲調,這樣的話,中國的文化的優勢,教育優勢就可以體現出來。在中國的教育傳統當中,非常注重了解學生。其實這也是因材施教的一個基礎。另外,中國的教育,我們知道教育質量好和教師素質是很有關的,而我們的中國教育在教師發展上是有些很好的制度傳統的。我們現在很多人認為西方教育是比較自由的,尊重學生的,特別是權威的以兒童為中心,確實讓所有的教育者關注學習者本身。但是,他有的時候由於過度自由,所以,他的基礎就會不像我們的孩子那麼扎實,不僅我們以此為自豪,國外也都認可這一點。所以像美國、英國,包括日本等國,現在也都在反思這個問題。

    談及西方教育,其自由性與創新性一直是中國改革學習的方向。然而經過多年的發展探索,中式教育多了共性,少了個性。反觀中華五千年悠久歷史,璀璨文化俯拾皆是。教育領域諸如“循循善誘”、“因材施教”等思想堪稱精華。教育的發展不僅需要向國外學習,更需要的是文化自信。

    程方平:我們自改革開放以來,交流就在不斷地進行。但是過去的這些交流,很多都是一邊倒的,盡管我們中國有自己很好的傳統,中國的孔子、孟子,很多的教育家都提出了很多非常重要的教育原則,比如說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教學相長、學思結合、知行合一,這些方面的經驗很多,而且這些原則、這些思想,其實一直到現在都不過時,而且也符合整個教育改革發展的大的方向,但是由於這一百年來我們完全是按照西方的體系建構我們的教育的,我們其實丟了傳統,我們在學習了西方的班級授課的這種機械化生產的方式以后,好象是效率提高了,但是,對個性化的關注不夠。也就是說我們要把好的傳統再充實回來。同時我們學西方不能籠統地學,要細化。另外,對於美國的很多的教學方法,英國的、日本的,包括俄羅斯的,其實都在走相互學習的路數。我覺得現在是到了應該認真消化、提煉、提升自己對教育認識的這個階段了,隻有對自己的文化有了自信、自強、自覺,才能夠成立。

    8月19日,紀錄片《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中式課堂》推出完結篇。在四周后的考試中,中國班在科學、數學、中文三門測試中完勝英國班。

    8月20日,人民日報發表題為《當“中式教育”遇上英國土壤》的文章,探討國內外對兩種教育模式的爭議。文章中說:打個不恰當的比喻,英國教育就是“放養”模式。他們認為若在“圈養”的框架下,學生們中規中矩,束手束腳,雖然營養豐富,但不得不面對未來“單飛”時能力匱乏的窘境。不過,“放養”也是有規矩的。英國教育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要求並不低:社會實踐,各種集訓,訪學實習,野外生存等,不一而足。這些活動使得學生們從小就接觸實踐,實現了與社會的對接。正像“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了才知道”,中英教育發端於各自國土,符合本國國情社情。看來,相互借鑒、有機融合,彼此取長補短,逐步填平文化和教育理念的鴻溝,才是應取態度。樂於學習而不“夜郎自大”,不盲目妄議、指摘和貶損對方,才是教育的應有之道。

    程方平:我們在今天有了這樣一個契機,其實是要對教育有一個整體的認識,不僅要官員認識、校長認識,包括老百姓,包括社會,都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這樣才能使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能夠有機地結合。我們現在的教育改革,特別是不能被一些新聞性、戲劇性的東西放大、扭曲,我們要把一些本質的規律抓住,抓住了本質規律,我們就會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我們會頭腦清晰、方向明確地去發展,而不是今天BBC搞了個節目,明天NHK搞了一個節目,后天美國的一個什麼電視台搞了一個節目,我們就亂了方寸了,我覺得這是我們需要特別避免的。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往期嘉賓嘉賓匯總

梁冬梁冬 馬昌博馬昌博 祝華新祝華新 李鐵李鐵 薛瀾薛瀾 王旭明王旭明 汪大昭汪大昭 石述思石述思 曲哲涵曲哲涵 李智勇李智勇 李永忠李永忠 李成言李成言 程文浩程文浩 尹鴻尹鴻 陳衛東陳衛東 曹林曹林 曹景行曹景行 蔡繼明蔡繼明 趙婀娜趙婀娜 白天亮白天亮

微評論

制作團隊

出品人 牛一兵   總監制 余清楚   總策劃 唐維紅  監制 雷 陽   游海濱 
制片人 徐 龍   編導 白 靜  王 理  李 佳   攝像 王 理   配音 鄭紫豪
頁面設計 孫莉娜  模板 關雪鬆

欄目介紹

  《一說到底》是人民網人民電視全力打造的新聞評論品牌,這裡有最深刻的觀點、最生動的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