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

血戰黃崖洞 保衛兵工廠

編輯/ 戴曉宇

  出山西黎城縣城,向西北一路行進,風光旖旎,車輛盤桓於太行山脈的崇山峻嶺間。一個小時多的車程,行至黃崖洞鎮赤峪村,一座牌樓巍然而立,上書有鄧小平同志1985年的親筆題詞——黃崖洞,曾經聲震侵華日軍的黃崖洞兵工廠就在眼前了。
    巍巍太行,雄壯黃崖。黃崖洞兵工廠是八路軍在抗日根據地創建最早、規模最大的兵工基地,當時年產的武器彈藥可裝備16個團,為贏得抗日戰爭的勝利和全中國的解放,建立了不朽的功勛。 
    一
    黃崖洞兵工廠的前身是1938年9月由115師和129師的修械所合並而成的總部修配所,原址在榆社縣韓庄村。當初,隻能修理損壞的刀槍,兼造地雷、手榴彈,設備簡陋程度還不如“王二麻子”的剪刀鋪。1938年11月,黨的六屆六中全會決定“把提高軍事技術,建立必要的軍火工廠,准備反擊實力”作為“全中華民族的當前緊急任務”之一。次年5月,八路軍總部根據中國共產黨第六屆六中全會關於“建立必要的軍火工廠”的決定,成立軍工部,決心發展太行區的軍事工業。
  1939年,曾留學莫斯科的左權將軍,憑著職業軍人的敏銳和實地勘察,發現黎城的黃崖山懸崖林立、溝壑縱橫,易守而難攻,篤定其為“理想的兵工廠廠址”。其山上有個可容百人的天然大石洞,故名黃崖洞。    7月,韓庄修配所遵照朱德總司令和左權副總參謀長的指示,為擺脫“背著工廠打游擊”的局面,遷進黃崖洞,居山創業,建成擁有700名工人、機器設備40部的兵工廠,年產可裝備16個團,被朱德、彭德懷譽為八路軍的“掌上明珠”。
  如今,我們沿著修好的石板路步入其中,仍能感受到行進之艱難。隨行的八路軍文化研究會研究員楊尚軍說:“因為景區建設,道路已被抬高、改建,通行狀況已改善很多了。”而八路軍就是在非常艱難的條件下,建成了黃崖洞兵工廠。
  楊尚軍介紹,當時這裡多是道路險阻之地,要靠人力肩挑背扛、靠毛驢運送生產設備和生產原料。一些大的設備不易搬運,隻能拆成數塊,一人扛一部分運進去。當時的鍋爐就是分成11片,一片一片地搬到黃崖洞,再鉚起來重新組裝,其艱辛程度難以想象。
  二 
  “黃崖洞下有黃崖,桃花寨上無桃花。英雄魂魄千古在,戰鼓催開勝利花……”這樣一首山歌依然在黎城黃崖洞周邊傳唱。
  60多年前,就在黃崖山的斷崖深谷間,曾經發生過聞名中外的攻堅防御戰——黃崖洞保衛戰。1941年11月,駐潞安地區日軍第36師團主力山地、葛木兩個聯隊等共5000余人,裝備精良,以4倍於守備力量——八路軍特務團的兵力,殺氣騰騰,向黃崖山奔襲而來。
  曾經參加過黃崖洞保衛戰的老戰士郝維烈說:“當時,我軍佔據有利地形,構筑了堅固的工事,地雷戰、肉搏戰先后打退敵人10多次沖擊。”郝維烈回憶說:“當時,我在太  
行八路軍總部特務團二營當衛生員,駐在黃崖洞。彭德懷是總部副總司令,左權將軍等首長親自勘察地形,審定作戰預案,並在作戰前動員,極大地鼓舞士氣。”
    日軍兵分多路向兵工廠進發,其主力向我中心工事的陣地猛扑過來,堅守工事的王振喜班長帶領11名戰士,從三面扔出手榴彈、滾雷,讓進攻的日軍尸橫遍地,斃敵70余人。遭受重創的日軍用火力掩護幾個火焰器射手抵近中心工事,狂噴火焰,王振喜等12名戰士猝不及防,全部壯烈犧牲。戰后,他們被追認為“黃崖洞保衛戰十二勇士”。
  整個黃崖洞保衛戰,歷時八天八夜,總部特務團以不足一個團的1500人兵力,抗擊了5000多裝備精良的日軍的瘋狂進攻,取得了殲敵1000余人,其中斃敵850人的戰果﹔而我軍隻傷亡166人,以6︰1的戰績,開創了敵我傷亡對比空前未有之紀錄。同時,保衛戰過程中,按照預定方案掩埋了機器、轉移了人員,粉碎了華北日軍妄圖摧毀我軍工生產的陰謀,書寫了八路軍抗擊日本侵略者的光榮戰史。
  “黃崖洞保衛戰,我們打出了八路軍‘小米加步槍’的威風,特務團受到表彰,延安《解放日報》以《黃崖洞大捷》為題報道了這則消息。”郝維烈老人頗為自豪地講述著。
  三
  走入兵工廠生產場地,諸多的遺跡依然留存,生產研制的各種武器一一陳列。就是在那樣一個艱難的歲月裡,黃崖洞兵工廠人靠著頑強的毅力、鍥而不舍的精神,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軍工奇跡。
  當時,兵工廠的車工甄榮典,從當學徒時候起,一直干車炮彈外圓的工作,別的工人大多因體力扛不住,三兩個月就要調換工作﹔而他一直在水力輪帶旁堅守了五年,最終達到了一天480發五?炮彈外圓的紀錄。他先后獲得“炮彈大王”、晉冀魯豫邊區“新勞動者旗手”等多項光榮稱號,並被評為“一等勞動英雄”。
  在從兵工廠去往黃崖洞軍火倉庫的路上,楊尚軍講到了另一個人:一個生活在山裡的普通村民——彭清理,他曾經幫助過八路軍掩埋過機器,日軍闖入后,用刺刀將他全家人押到了一座山崖上,逼他說出兵工廠機器的埋藏地點。彭清理沒有屈服,全家人先后被敵人用刺刀挑下懸崖。最后一個被敵人推下山崖的他,僥幸被一棵樹托住而得以活命,但他從不后悔自己的選擇。
  在回來路邊的懸崖上,記者看到這樣的文字:魂歸黃崖洞,太行兵工老戰士沈丁祥、李林夫婦之墓。沈丁祥曾擔任兵工廠下轄的子彈廠廠長多年,戰爭勝利后居住在北京,並在生前立下遺願:把骨灰撒到太行山黃崖洞,這個讓他魂牽夢繞的地方。最終,沈丁祥與老伴實現了自己魂歸黃崖洞的遺願。
  如今的黃崖洞,不僅是著名的革命聖地,也成為美麗的旅游景區。一路走來,滿眼是逶迤起伏的美景,每一處險境背后更藏有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篇章。(人民日報記者 劉鑫焱 倪光輝 人民網記者 武侯峰)

往期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