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小城故事多”系列报道
内蒙古赤峰:玉龙盘曲自妖娆【4】
激情赤峰:最是精神能动人
在几天的采访中,让我们感触最深的是,我们遇到的每一个赤峰人身上都有一股说不出的精气神儿。他们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但是却又充满着掩盖不住的激情、热情和豪情,兴奋着,忙碌着。
29岁的王艳龙长着一张娃娃脸,他是翁特牛旗东他拉村村委副主任,也是村便民服务站里最年轻的代办员。他只有高中学历,去年报名参加了翁旗党校大专课程的学习,主修农牧业经济学。“现在老百姓经常跟村干部面对面地讨论政策上的问题,我希望多学习一些和老百姓相关的知识。”他还想多学点计算机知识。“现在工作里都要用到审批系统、远程设备,不懂的话给百姓办不了事。”
翁牛特旗五分地镇镇长王建军,今年3月4日刚刚上任,原来担任翁旗的团委书记。他坦言:“当镇长四个半月,跑过的地方顶过去四年。”他现在的重点工作包括扶贫攻坚、“十个全覆盖”、基层组织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每一项都涉及千家万户。“通过自己的努力,看到村子里实实在在发生的变化,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王建军告诉记者。
在克什克腾旗采访时,我们到住处时已经是晚上8点多钟,旗委书记边中悦过来匆匆和我们打了个招呼。他正忙着“十个全覆盖”收官检查,也是刚刚回来。指着自己晒黑的面庞,他和我们开起了玩笑:“看,我已经晒成了古巴色了。”
我们在翁牛特旗采访当天,市委书记毕力夫也到了翁旗,但他一天就奔波了近800公里。他告诉我们,一跑几百公里,这是他工作的常态。
说起赤峰的干部群众,毕力夫很自豪:“我们通过发展、建设,把干部调动起来了。从过去不会干到会干,从被动干到主动干,从过去是为了工作干到现在是带着感情干,变化是非常大的。到任何一个地方,哪怕随便找一个村支书,都是精气神儿很好。”
精气神儿,是干出来的,也是“养”出来的。
文化,滋养一方水土。文化,是民族的血液和命脉。
赤峰的文化,久远、多元、包融。红山文化、青铜文化、辽文化、蒙元文化,都构成赤峰的底色。“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赤峰的文化建设也可圈可点。
王国利向人民网记者介绍公司产品 李毓涵 摄
57岁的王国利是赤峰力王工艺美术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他原来是赤峰市一所小学的美术老师,36岁辞职创业。力王工艺是外交部礼品定点生产企业,下一步还准备大力开拓海外市场。为了创新工艺,他至今坚持不断学习。他专门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前几天还去景德镇学习陶艺。“我每年至少有两个月的时间在钻研新技术。我准备把英语学好,然后考研,去清华美术学院系统地学习知识。”
8月10日晚,赤峰玉龙广场,座无虚席。在舞蹈《盛世欢歌》中,第十一届红山文化旅游节全市农牧民优秀节目展演敖汉旗专场拉开帷幕。来自18个乡镇、苏木、街道办事处的文艺团队将好德歌沁、敖汉皮影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元素,向观众们呈现了敖汉旗8000年的历史文化和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观众的喝彩声此起彼伏。
这是红山文化旅游节35场精彩演出的一场。一年一度的红山文化旅游节,已发展成为赤峰的盛大节日。表演者很多就是普通的农牧民。
我们在翁牛特旗采访时,在几个村子都看到村民们在广场上唱歌跳舞,排练节目。村村建起了文化室、图书室、村史馆。
2014年,翁牛特旗东他拉村的村民包学芝(中)和另外4户村民组了一个养殖合作社,养了90多头牛。他们每户又帮扶两个贫困户,带着大家共同致富。 张志强 摄
为生活提供艺术的滋养,为文化插上产业的翅膀。目前,赤峰同时有8个博物馆正在筹建。全市现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个,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3个。8月6日,赤峰举行蒙冀辽文化产业博览会,文化产业签约项目共12项,总投资达6.5亿元。
赤峰,是一幅立体的画卷。
这里,处处充满活力。这里,处处充满生机。在全国十大百姓幸福感最强城市名单中,赤峰两次入榜。
在翁旗采访时,道路两旁不仅有金黄的向日葵、绿色的玉米,还有一片片叫不出名字的树木。随行的赤峰朋友告诉我们,这是文冠木。
文冠耐旱、抗风沙,树的寿命可以长达300年。它的种子含油率高,既可以做成食用油,也可用作高级润滑剂、制油漆、肥皂和生物柴油,经济价值很高。如今,翁牛特旗已经是全国文冠成林面积最大的地区。
杨家将故事中,杨宗保“穆柯寨三取降龙木”。有一种说法,文冠就是那“降龙木”。文冠,是财富,是力量,更是希望!
此时,已过花期。据说,文冠的花朵初开为白色,逐渐变红,盛开时满树繁花,极为绚丽。
等到文冠花开时,让我们再来赤峰!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