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人大專題|政協專題     熱詞:歷年兩會|熱搜榜

馬昌博談國家形象

      我們要用一套符合世界政治邏輯的一套方式來講述中國崛起,為什麼我們是和平的,是不會威脅別人的,同時我們也要用一個更柔軟的身段去處理我們和利益相關方的糾紛。如果一個人講道理、友好,善惡態度明確,讓人能夠很清晰地了解他,那麼其他人可以跟他做朋友。。

01  醫患  梁冬  \  02  國家形象  馬昌博  \  03  成功 王小川  \  04  漲工資  石述思  \  05  遷徙  周小平  \  06  命運 梁曉聲

07  為官  曹林  \  08  養老  李智勇  \  09 國家安全  馬曉霖  \  10  吃的科學 趙安平  \  11  霧霾  李汀  \  12 公正 祝華新

兩會12夜(二):你我關乎國家形象

上傳視頻,來人民微視頻

嘉賓語錄

  

西方對於中國的認知首先是對於中國領導人的認知

    第二層認知是對於中國國家政策的認知,其實背后說白了就是我們的利益紛爭,你是友好還是不友好。第三層認知才可能是對文化的認知,而對文化的認知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對於我們所謂的我們的文化名人,甚至包括我們出書的這些電影明星,比如國際章,現在的李娜。李小龍讓西方看到了中國人的勇敢,成龍可能會讓西方看到中國人的幽默,而李連杰是把那種中國的傳統的功夫的美展現給這個世界,而這個美背后其實也是中國的文化的美。
 

不要期望所有人都贊揚中國 能超過40%就不錯

    我是覺得談到國家形象的時候,不要期望於所有人都對你中國是贊揚的,要有一種大國的心態,就是我是這樣的,有人贊揚我,有人批評我,面對批評的意見別急,可能小沈陽會說,我們開玩笑,我們不帶急的。面對西方媒體報道也是同樣如此。不要希望90%的人夸你好,可能甚至說51%夸你好就好了,甚至在很多時候,我覺得能超過40%覺得你不錯就不錯了。 
 

官話和套話讓西方人以為“你在說謊”

    一些官員面對西方時依然在用著一套中國傳統的政治話語體系,每個中國人都理解中國政治詞匯背后代表什麼意思,我們自己認為我們說清楚了我們想說的,但是西方並不能夠理解,他會認為你是官話和套話,他認為你在撒謊,實際上我們對外傳播很多時候還是在滿足自己,你的那套話語體系其實說給你的領導看的,而並不是說給外國人看的。 

你是什麼樣,國家就是什麼樣

    我們過去十幾年一直在提,中國人在國外有不文明行為,破壞了國家形象,實際上我對這一點並不擔心,我覺得很簡單,隨著這個國家的發展,必然帶來國民素質的提高,倉廩實而知禮節這個道理非常簡單,你會看到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意識到這個問題,他本身對文明有了一種自我的期許,那麼當他到國外的時候,必然他的這種自我期許也會帶來西方的世界對於中國國家形象的改變的變化。我覺得這是一個潛移默化的事情,而且是一個必然會來到的事情。 

馬昌博 《壹讀》執行主編

簡介

  2005年進入南方周末,始任駐京記者,從事時政和調查報道,后為資深記者。 2008年南方報業集團首屆“年度記者” 。被認為是當下中國市場化媒體中最優秀的時政記者之一(其在南方周末的前領導林楚方認為他是“最優秀的,沒有之一”) 。
   2011年底離開南方周末,參與創辦《壹讀》雜志,現為壹讀執行主編。《壹讀》被認為是當下中國媒體轉型的代表性媒體,以對中國政治的百科式解讀著稱,其雜志、動畫視頻和新媒體微博微信產品風格獨特。 
  他的代表作品有:山西黑磚窯系列之《風暴眼中的山西官員》、十七大報道系列之《中國官方智庫調查》、有關全國兩會的《你可能不知道的全國兩會》、有關汶川地震的《地震預報的中國“江湖”》,有關瓮安事件的《貴州官員瓮安“大考”》,另有孟學農復出后的獨家採訪和山西官場系列文章,以及他有關中紀委和中國全國人大立法的持續報道。   
  他同時也是新聞出版總署“時政報道創新”培訓班的授課老師。作為一個了解中國政治的資深媒體人,馬昌博也在“國家行政學院司局級班”和“國新辦新聞發言人班”講授媒介溝通課程。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評論

總制片  唐維紅  制片人  雷 陽  游海濱  主編  蘇瑞  白靜
編  導  王 理  李  佳  攝 像  李聞翰 王星 汪曉濤 杜旭濤  
記  者  高寒(實習)陳曦(實習)配  音  鄭紫豪   特  效  高映竹(實習)   
頁面模板 雷涓   鄧艷剛   頁面設計  孫莉娜  

欄目介紹

欄目每期話題直面社會熱點,緊緊圍繞網民關切,以人民日報重要評論和重點報道為依托,邀請專家學者點評分析,風格犀利而不偏激、深刻而不呆板、理性而不失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