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力夫:要让干部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视频实录)

2016年08月26日08:44     来源:人民网-人民视频

近日,人民网“小城故事多”报道团队来到内蒙古赤峰市采访。期间,赤峰市委书记毕力夫接受了本网记者的专访。

就是要让干部长本事

赤峰市位于内蒙古东南部,蒙冀辽三省区接壤处,全市总面积9万平方公里,辖三区七旗二县,是内蒙古第一人口大市,内蒙古东部中心城市。近年来,赤峰市在推进城市建设、“十个全覆盖”工程、扶贫攻坚等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专访的话题是从毕力夫书记的行程切入的。

记者:“我们在赤峰市翁牛特旗采访的当天,听说您也到了翁旗,您当天奔波了近800公里,这是不是您工作的常态?我们采访中遇到的每一位党员干部身上好像都有一股说不出的精气神儿。大家都有一种紧迫感,每个人手里都有好多工作要推进。这种劲头是怎样激发出来的?”

毕力夫:“这确实是我工作的常态。干部是完成工作的基础。抓干部队伍建设,是我作为市委书记最重要的工作。抓干部,就是要让干部长本事。”

毕力夫告诉我们:“前年,突然发现干部们不知道该怎么干活了。举个例子,一开始推动‘十个全覆盖’的时候,各个旗县都哭穷,说没钱投入,说工作量大,说社会上有人不认同,工作没法开展。怎么培养干部?学习,创新!”

“观念一变天地宽。”这是毕力夫在采访中多次强调的话。

他的体会是,在新常态下,任何工作要想迈上一个新台阶,所有的环节都得创新。

比如,钱从哪儿来的问题。这就培养了干部如何适应新常态,在新常态下如何推动工作。

“如何发挥金融的力量,如何去调动社会资本,如何用政府有限的资金来撬动大的社会资本,如何通过这些工作调动百姓参与‘十个全覆盖’建设的积极性。这是要本事的。”

这一年多来,赤峰市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目前正在推进28个项目,包括河道治理、中环高架、城市轻轨、垃圾焚烧等等,投入近140个亿。而“十个全覆盖”工程,赤峰今年的投入是266多亿元。巨大的投入,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的同时,也助力赤峰完成了多项惠民利民的重点项目建设。

而解决赤峰市资金难题的,是政府全力在推进PPP(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我们采访所到之处,人们都对PPP津津乐道。正是在毕力夫的强力推动下,赤峰市才能这样快地接受了这一新鲜的模式。

毕力夫说,“国家不让地方政府再举债了,我就跟大家说,关上了一扇门,一定是开了若干个窗。我们就是要找这些窗口。”

PPP模式就是毕力夫找到的窗口。当时,赤峰上上下下都还不知道PPP是怎么回事,毕力夫带着队伍到北京学习,今年又把12个旗县委书记、旗县长集中学习三天。

创新是动力,是引擎。毕力夫经常告诫干部,第一,要学习。见多才能识广,要不断地学习新东西,要多出去走,看人家的先进经验。第二,要敢于担当。创新是要付代价的。这就要求既要有责任感,又要有知识储备。胆大心细才能有作有为。第三,要亲自实践,不能说在嘴上。

“十个全覆盖”工程,赤峰今年完成了8278个村。“十个全覆盖”就成了毕力夫抓干部队伍的抓手。

毕力夫说,“干部调动起来了,从过去不会干到会干,从被动干到主动干,从过去是为了工作干到现在是带着感情干,变化是非常大的。”

目前,赤峰市刚刚完成换届,138个干部的职位发生了变动。12个旗县区的党代会,书记、旗长、副书记、组织部长、纪检书记,全部是满票。整个换届受到了群众的积极拥护。这是群众对近年来工作最好的肯定。

“十个全覆盖”,教育了一批干部,培养了一批干部,也确实淘汰了一批干部。

“有了本事,就一定有魄力。有了感情,就一定能干出老百姓喜爱的事情。我们就要培养这样的干部。”毕力夫深有感触地说。

扶贫攻坚要算细账

记者提问毕力夫:“大家工作进入状态了,那现在,最让您牵肠挂肚、投入精力最多的工作是什么?”

毕力夫回答:“是扶贫攻坚!我们的贫困人口占了全自治区的三分之一。赤峰作为内蒙古第一人口大市,拥有460万人口,而贫困人口为24.3万人。扶贫是重中之重!”

毕力夫认为,扶贫的难处在于造血。一要扶贫,二要解决扶贫的可持续性,不让他再返贫。“这是一个大的课题。”

在毕力夫看来,抓扶贫,首要的问题在于先把帐算细。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帐——比如说,在赤峰24.3万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的有9.6万人。怎么对这些人进行帮扶?在农村,住院报销比例75%,对于这些贫困人口,是不是可以适当地提高报销比例,是不是可以加大门诊统筹的力度,其中一些病是否能结合医疗保险进行帮扶,这都需要数据的支撑。

又比如,对于确实失去生产生活能力的,需要住养老院。那么,到底盖多少养老院?民政就要拿出细账。账目清楚,各个部门才能联动,打好组合拳。

“产业是脱贫的基础”,毕力夫给我们又算了一笔产业账。

目前,赤峰已经有100万亩蔬菜大棚,在全自治区排在第一位。一个大棚每年最低收入在五万五到六万之间。今年赤峰要完成20万亩,能带动4.2万户老百姓致富。“这4.2万户里面有多少是贫困户,我就得要比例了。”

毕力夫对各个旗县的贫困户和脱贫情况了如指掌。各种数据、案例信手拈来。

账算得清楚,心里就亮堂。毕力夫说,“如果我们都这样算细账,让扶贫和产业都这么结合起来,扶贫还是问题吗?”

赤峰的发展优势在哪里

记者问毕力夫,做为市委书记,您会怎么推介赤峰?赤峰的优势在哪里?

毕力夫说了三个关建词:文化、智慧、资源。

他说,第一个,文化赤峰。文化是一个城市的标志。赤峰的文化多元,而且久远。所谓多元,是多个文化组成的。红山文化,青铜文化,辽文化,蒙元文化。我又加了一点,叫移民文化。举个例子,这边汉族的85%是从山东来的。这五大文化,构建了赤峰今天的美丽,构建了它的文化底蕴。

第二个,智慧赤峰。赤峰人是非常聪明,非常勤奋,非常好学的。我们有460万勤劳、聪明的赤峰人民,这是财富。经济是靠人的。人家说在赤峰能干成事,为什么?我们这支队伍好。

第三个,资源赤峰。这里的资源是富裕的。什么资源呢?一,离北京和沈阳之近,离海港只有250公里,全自治区赤峰离海港是最近的。这给我市工业的发展打开了一个通道。第二个资源是旅游。赤峰现在有全自治区的优质旅游资源,沙漠、湖泊,乌兰布统草原和高山草原,都太美了,和瑞士一模一样。森林,原始森林、次生林都有。这是我们搞今后新型产业的巨大财富,这是巨大的资源。

此外,还有一个资源是农牧业。去年全市产蔬菜750万吨,我们的牛羊去年是2285万头(只),生猪现在就有600多万头,我们到2020年要有1000万头生猪……现在好多人放弃房地产,来搞农牧业,为什么?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人都离不开吃的。我们周围有这么好的市场,这又是我们的资源。这些资源是构成今后赤峰变富变美的巨大基础。

毕力夫强调:这些都是赤峰发展的巨大优势,今后的发展空间太大了。

最在乎的是能干实事

在赤峰采访,大家提到毕力夫这位市委书记,都是一脸掩饰不住的自豪。毕力夫在日本获得医学博士,当过教授、做过院长,还曾任宣传部副部长、自治区卫生厅长等职。海归书记、博士书记,这是赤峰人说起他时常用的称呼。

记者问他,最在意哪个称呼?

毕力夫说,最在意的不是称呼,而是退休以后,多少年过去了,还能听老百姓说,当年这个事是哪年哪年谁当市长和书记的时候做的,大家有多受益。

给老百姓干实事,让百姓得实惠,这是他的初心。

一年一度的红山文化旅游节,已发展成为赤峰约定俗成的盛大节日。表演者很多就是普通的乡下农民。记者在翁牛特旗采访时,在几个村子都看到村民们在广场上载歌载舞。

毕力夫说,下一步,要在农村推进社区化管理。“社区化管理就是城市化管理。我们要让农村跟城里接轨。”

随着“十个全覆盖”工程的推进,赤峰的农村确实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村子,村民们每家都有门牌号,快递可以直接送到家门口。

2015年,毕力夫在离开赤峰四年之后,以417票全票当选赤峰市长。这让他既感动,又深感压力。

“我在这儿工作过,人家知道你是什么水平,什么人。还能投你票,说明老百姓的期待。既然老百姓期待,投你满票了,你得实实在在给老百姓说,没白选,咱们变化了。”

毕力夫说,每次做工作的时候,自己的压力都在这儿。

 

 

相关新闻:

内蒙古赤峰:玉龙盘曲自妖娆

赤峰市委书记毕力夫:要让干部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

专访赤峰市委书记毕力夫:要让干部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精华版)

文化人王国利的“青铜时代”

天上的草原 恋乡的人

赤峰震撼航拍

(责编:李毓涵、赵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