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視頻

人民網“小城故事多”系列報道

內蒙古赤峰:玉龍盤曲自妖嬈【4】

唐維紅 游海濱 白建平 初梓瑞 金晨 李毓涵 張志強 富麗娟
2016年08月26日09:04 | 來源:人民網-人民視頻
小字號

激情赤峰:最是精神能動人

在幾天的採訪中,讓我們感觸最深的是,我們遇到的每一個赤峰人身上都有一股說不出的精氣神兒。他們沒有什麼豪言壯語,但是卻又充滿著掩蓋不住的激情、熱情和豪情,興奮著,忙碌著。

29歲的王艷龍長著一張娃娃臉,他是翁特牛旗東他拉村村委副主任,也是村便民服務站裡最年輕的代辦員。他隻有高中學歷,去年報名參加了翁旗黨校大專課程的學習,主修農牧業經濟學。“現在老百姓經常跟村干部面對面地討論政策上的問題,我希望多學習一些和老百姓相關的知識。”他還想多學點計算機知識。“現在工作裡都要用到審批系統、遠程設備,不懂的話給百姓辦不了事。”

翁牛特旗五分地鎮鎮長王建軍,今年3月4日剛剛上任,原來擔任翁旗的團委書記。他坦言:“當鎮長四個半月,跑過的地方頂過去四年。”他現在的重點工作包括扶貧攻堅、“十個全覆蓋”、基層組織建設和產業結構調整,每一項都涉及千家萬戶。“通過自己的努力,看到村子裡實實在在發生的變化,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王建軍告訴記者。

在克什克騰旗採訪時,我們到住處時已經是晚上8點多鐘,旗委書記邊中悅過來匆匆和我們打了個招呼。他正忙著“十個全覆蓋”收官檢查,也是剛剛回來。指著自己晒黑的面龐,他和我們開起了玩笑:“看,我已經晒成了古巴色了。”

我們在翁牛特旗採訪當天,市委書記畢力夫也到了翁旗,但他一天就奔波了近800公裡。他告訴我們,一跑幾百公裡,這是他工作的常態。

說起赤峰的干部群眾,畢力夫很自豪:“我們通過發展、建設,把干部調動起來了。從過去不會干到會干,從被動干到主動干,從過去是為了工作干到現在是帶著感情干,變化是非常大的。到任何一個地方,哪怕隨便找一個村支書,都是精氣神兒很好。”

精氣神兒,是干出來的,也是“養”出來的。

文化,滋養一方水土。文化,是民族的血液和命脈。

赤峰的文化,久遠、多元、包融。紅山文化、青銅文化、遼文化、蒙元文化,都構成赤峰的底色。“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赤峰的文化建設也可圈可點。

王國利向人民網記者介紹公司產品  李毓涵 攝

57歲的王國利是赤峰力王工藝美術有限公司的總經理。他原來是赤峰市一所小學的美術老師,36歲辭職創業。力王工藝是外交部禮品定點生產企業,下一步還准備大力開拓海外市場。為了創新工藝,他至今堅持不斷學習。他專門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進修,前幾天還去景德鎮學習陶藝。“我每年至少有兩個月的時間在鑽研新技術。我准備把英語學好,然后考研,去清華美術學院系統地學習知識。”

8月10日晚,赤峰玉龍廣場,座無虛席。在舞蹈《盛世歡歌》中,第十一屆紅山文化旅游節全市農牧民優秀節目展演敖漢旗專場拉開帷幕。來自18個鄉鎮、蘇木、街道辦事處的文藝團隊將好德歌沁、敖漢皮影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現代元素,向觀眾們呈現了敖漢旗8000年的歷史文化和改革開放以來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觀眾的喝彩聲此起彼伏。

這是紅山文化旅游節35場精彩演出的一場。一年一度的紅山文化旅游節,已發展成為赤峰的盛大節日。表演者很多就是普通的農牧民。

我們在翁牛特旗採訪時,在幾個村子都看到村民們在廣場上唱歌跳舞,排練節目。村村建起了文化室、圖書室、村史館。

2014年,翁牛特旗東他拉村的村民包學芝(中)和另外4戶村民組了一個養殖合作社,養了90多頭牛。他們每戶又幫扶兩個貧困戶,帶著大家共同致富。 張志強 攝

為生活提供藝術的滋養,為文化插上產業的翅膀。目前,赤峰同時有8個博物館正在籌建。全市現有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1個,自治區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3個。8月6日,赤峰舉行蒙冀遼文化產業博覽會,文化產業簽約項目共12項,總投資達6.5億元。

赤峰,是一幅立體的畫卷。

這裡,處處充滿活力。這裡,處處充滿生機。在全國十大百姓幸福感最強城市名單中,赤峰兩次入榜。

在翁旗採訪時,道路兩旁不僅有金黃的向日葵、綠色的玉米,還有一片片叫不出名字的樹木。隨行的赤峰朋友告訴我們,這是文冠木。

文冠耐旱、抗風沙,樹的壽命可以長達300年。它的種子含油率高,既可以做成食用油,也可用作高級潤滑劑、制油漆、肥皂和生物柴油,經濟價值很高。如今,翁牛特旗已經是全國文冠成林面積最大的地區。

楊家將故事中,楊宗保“穆柯寨三取降龍木”。有一種說法,文冠就是那“降龍木”。文冠,是財富,是力量,更是希望!

此時,已過花期。據說,文冠的花朵初開為白色,逐漸變紅,盛開時滿樹繁花,極為絢麗。

等到文冠花開時,讓我們再來赤峰!

(責編:趙綱、何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