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三十年的發展,中國經濟開始進入轉型期,中國機械制造業如何做好在經濟中速發展環境下的可持續發展?作為全球機械制造領先企業,卡特彼勒有自己的發展之道。 請看本期《財經1+1》對話卡特彼勒中國掌門人陳其華。
陳其華, 卡特彼勒全球副總裁,卡特彼勒(中國)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於1994年加入卡特彼勒,從業近30年,陳其華見証了中國制造業的發展,對中國經濟中速發展階段的制造業發展有他獨到的見解。
“本土化”不是權宜之計
夏曉倫
改革開放以來,眾多外企紛紛涌入中國,吸引他們的不僅僅是巨大的市場,還有政策上的紅利。無論稅收優惠、投資優惠還是外匯管理優惠等政策,這些政策在開放初期對中國更多地吸引外資起了重要作用。
步入21世紀,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超國民待遇”也逐漸被取消,這是建立公平和統一大市場的必然選擇。當一些跨國企業開始在國際上鼓噪“中國投資環境惡化”時,他們或許更該理性地意識到,是時候以一種更為市場化的方式融入中國市場了:注意力轉移到如何大力推進本土化戰略,而非盯著政策紅利不放。
種種跡象表明,不推進適應中國的本土化戰略,外企在華的生存狀況也日漸堪憂。繼美國化妝品品牌露華濃宣布退出中國市場之后,法國歐萊雅也正將旗下的卡尼爾品牌撤出中國市場。去年,德國麥德龍關閉了其在中國的電子產品賣場萬得城,而此前,百思買、家得寶也選擇退出中國。
對於大多數跨國企業而講,本土化都是其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對於企業本身來說,本土化可以大致分為兩個層面,一個是企業所提供的產品要與當地的文化相融合、被當地民眾接受﹔另一個層面則是公司的管理團隊、提供產品的團隊基於本地的人才建設。更進一步講,如何能夠使企業融入本地社會,服務本地民眾,更好的履行社會責任,則是企業本土化戰略所應追求的目標。
以工程機械生產廠家卡特彼勒為例,自從1978年在中國北京設立辦事處起,其在中國的業務的快速發展要歸功於本土化戰略。卡特彼勒已在國內多地建立研發中心,同時,其大中華區總裁陳其華也透露,卡特彼勒在中國的首要任務就是發展本地化的人才梯隊,到2015年本土化管理層在卡特彼勒將達到90%。
外企在中國取得頗豐的業績,一大原因就在於它們基於國外成熟技術,在國內進行本土化創新,接上地氣變身為“地頭龍”。對於眾多外資企業而言,是否採取合適的本土化戰略,成為能否實現多方共贏的關鍵。
《財經1+1》是人民網出品的一檔高端人物訪談節目。主要訪談嘉賓為政府決策者、企業高層管理者、著名經濟學家等。節目以人物訪談為核心、以財經熱點為主線,探尋決策背后,解讀商業智慧,感受嘉賓人物的睿智思想與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