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专访】甘肃省委副书记、省长 刘伟平

上传视频,来人民播客

视频介绍

来源:人民网—人民电视    发布时间:2014年01月15日09:07  0条新闻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观看《改革再出发 对话地方领导,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系列访谈,今天我们非常荣幸的邀请到了甘肃省委副书记、省长刘伟平,做客我们的访谈室。尊敬的刘省长您好!

刘伟平:你好!

主持人:刘省长是第一次来到我们人民网的演播室,之前有关注过人民网吗?

刘伟平:关注过。

主持人:请跟我们人民网的网友打个招呼吧!

刘伟平:人民网的广大网友大家好!感谢大家关注甘肃频道、支持甘肃发展。

主持人:在刚刚过去的2013年发生了许多的事情,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件就是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八届三中全会。本届的三中全会和往届不同的一点就是我们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作为“五位一体”重要布局中的一环,刘省长也一向非常地重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请问刘省长您认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方面有哪些亮点?

刘伟平: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我们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勾画出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是我们全面深化改革的行动指南。其中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有这么几个亮点。一是明确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决定》把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作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和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应该说,这是当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是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是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的有力举措,找准了推动问题解决的切入点,指明了破解难题的发力方向。二是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主持人:省长您认为如何理解生态红线?

刘伟平:生态红线的提出主要传递了一个理念,不能把所有的自然资源全部用来搞开发建设,生态脆弱的地方就要保护起来。“红线”体现的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推动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这对关系的重新认识,未来生态保护的标准和措施将更加严厉。三是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这是重大的理论和制度创新,就是要通过责任追溯制度,约束各级政府坚守生态底线,在推动区域的良性发展的同时,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四是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主持人:这对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

刘伟平:《决定》提出,对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确权登记,形成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自然资源明晰了产权,就有了各自的“主人”,这样所有的自然资源在保护和开发上就能实现最优配置,从而最大程度地实现其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避免遭到掠夺性开发。《决定》还明确强调要强化自然资源的用途管制,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限。也就是说,所有自然资源都要按照用途管制规则进行开发,不能随意改变用途。这就使得自然资源的所有者在取得权益的同时,承担起了相应的保护责任,实现资源使用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舒适,生态环境山清水秀。更为重要的是《决定》强调坚持谁受益、谁补偿原则,完善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地区间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这解决了长期以来生态补偿主体不清晰、补偿责任不明确的问题,有利于破解生态保护投入不足的难题,有利于对重点生态功能区进行长久、可持续的保护与建设。

主持人:我们注意到您很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对甘肃搞好生态保护与建设具有怎样的重要意义?

刘伟平:甘肃在全国的生态地位十分重要,长期以来为国家生态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黄河发源于青海,成河于甘肃。甘南草原湿地素有黄河“蓄水池”和“中华水塔”之称。黑河连续13年完成向下游调水任务,累计向下游输水132亿立方米,东居延海自2004年以来连续9年不干枯,最大水域面积达到45平方公里。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甘肃作为生态效益输出省份,必然会成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受益地区,在政策、资金等方面获得国家更多支持,特别是随着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将有效解决我省生态文明建设中长期以来缺少资金投入的困境,增强广大干部群众参与生态保护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主持人:甘肃在以往的生态建设实践中有哪些成功的经验?

刘伟平: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甘肃始终把生态环境建设和改善发展条件摆在重要位置,坚持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长期的生态建设实践中,我们积累了一些重要的经验。为了改善生存环境和发展条件,我省针对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和生态特点,着力实施了河西节水型社会建设、中部梯田建设与高效旱作农业、中东部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南部地区的退耕还林和退牧还草等工程。同时,不断加大生态建设投入,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积极推进了水权水价改革,建立了总量控制、定额配水、超用加价等制度,地方性生态保护法规进一步健全,这些举措在实践中发挥了有效作用。在长期的实践中,我们在生态保护与建设上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一是甘肃重点生态地区建设纳入了国家有关规划。通过努力争取和衔接汇报,我省将一批重点生态区域的建设挤入了国家规划的大盘子。在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全国“两屏三带”生态安全屏障中,甘肃是青藏高原生态屏障、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和北方防沙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祁连山冰川与水源涵养、“两江一水”流域水土保持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石羊河下游生态保护治理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范围。《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提出的五大重点生态区中,甘肃就有四类重点治理区(西北草原荒漠化防治区:石羊河流域、黑河流域、疏勒河流域。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区: 甘肃东中部。青藏高原江河水源涵养区:祁连山。重要森林生态功能区:秦巴山)。二是覆盖全省不同区域的重大生态建设工程已开始全面实施。近年来在国家支持下,甘肃进一步加大了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退牧还草、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等生态工程的实施力度。相继实施了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生态保护和建设、黑河流域综合治理、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敦煌水资源综合利用等重大生态建设工程,即将陆续启动实施祁连山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长江流域“两江一水”区域综合治理规划、渭河源区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以黄河、长江上游和河西内陆河流域为主体的生态屏障和生态建设布局初步形成。

主持人:目前甘肃生态保护与建设还面临着怎样的困难?

刘伟平:甘肃在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依然面临着很多的问题和困难:一是生态环境脆弱,承载力低。甘肃省自然环境复杂、生态系统类型多样。大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承载力比较低,国家在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将全省接近90%(88.7%)的国土面积纳入了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二是生态问题与贫困问题相互交织。甘肃58个贫困县中,30个县属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承担着为国家或地区提供生态服务的重要义务,一些重要生态功能区群众成为“生态贫民”。三是生态建设资金缺口较大。实事求是地讲,由于甘肃自然条件恶劣,生态治理涉及面广,恢复周期长,治理难度大、成本高,加之自身财力有限,推动改革发展和民生改善的任务又异常艰巨,仅靠甘肃自身力量,一些重大生态项目就会因较大资金缺口而难以尽快实施,迫切需要国家通过建立生态补偿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大甘肃的生态建设投入。

主持人:省长,我们注意到去年底,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甘肃加快转型发展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这将为甘肃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怎样的机遇?

刘伟平:这对甘肃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重大机遇,是我们推进甘肃转型跨越发展的重大生态战略平台。

首先,我们要用好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政策。通过用足用好国家政策,聚集生态建设要素、加快体制机制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逐步走出一条内陆欠发达地区转型跨越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融合的路子。一是创新建立生态建设、保护与补偿的长效机制。通过加强重大生态工程项目建设,完善生态保护与恢复机制;加快重点区域和流域的生态综合治理, 建立重点流域生态综合治理机制;探索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增强试验区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因地制宜探索生态建设与产业协调发展的模式。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战略型新兴产业、文化旅游产业等生态友好型产业和绿色富民产业,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和谐统一,生态保护与富民增收的相互促进。三是积极探索内陆欠发达地区转型跨越发展、扶贫开发攻坚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的路子。探索多种扶贫开发模式,加大产业扶贫、教育扶贫、转移就业等扶贫开发力度,促进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协同推进,有效解决重点生态功能区和贫困地区的发展问题。

其次是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力度。甘肃省准备利用五年时间,对贫困程度深、生态位置重要、地质灾害频发地区的112万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目前,我省秦巴山片区、六盘山片区、藏区等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还有相当一部分群众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缺乏基本生存条件的深山区、林缘区和地质灾害频发区,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将这些群众集中安置到条件较好的地区,既可以有效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又有利于迁出去通过自然修复实现生态环境恢复和保护,是一条扶贫攻坚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的路子。

第三是积极启动新一轮退耕还林建设任务。据统计,我省目前尚有25度以上坡耕地1277万亩。严重的水土流失,再加上频繁的各种自然灾害和灾害叠加造成的生态损失程度越来越严重,只有通过退耕还林,改变种植结构,这些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扭转。从2010年起,我省连续4年向国家打报告申请重启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近期国家已经明确将重新启动退耕还林,我省也在积极开展各项准备工作。

甘肃作为国家的战略性生态安全屏障,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甘肃的大事,也是关系到全国可持发展的大事,我们承担着重大的历史任务和政治任务。甘肃推进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极具实验性,而且极具示范性。

主持人:结束语……。

刘伟平:元旦刚过、春节将至。借此机会给人民网广大网友拜个年。祝大家马年龙马精神、马到成功!谢谢大家!


(责编:刘晓静、赵纲)

猜你喜欢

人民出品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播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