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驻德国记者 管克江
入夜的波罗的海波涛不惊,从第九层船舱的舷窗向外望去,四周一片漆黑,只有远处的航标忽明忽暗。大年初一,在汉堡“海员之家”理事长陈名杰先生陪同下,我坐上从德国布吕克港驶往瑞典特瑞堡的尼尔斯·豪格尔森号渡轮,同长期在这里工作的六名中国海员共度新年。
他们来自浙江和上海,在船上做服务生。64岁的毛甬平以前在家务农,1990年出海,干过厨师、洗衣工杂,袁惠明上船前是六级技工,陈科承包过一家公司的食堂,曾建平原来在纺织厂,陈国林曾是港务局的仓库管理员。
“尼尔斯·豪格尔森”号是一艘车客滚装船,有200多个客房。此外,客轮上的酒吧、餐厅、电影院、会议室、公共洗手间等等,每天也需打扫。是什么原因让他们来到异国他乡的海上?“简单的说就是多赚钱,让家里生活得更好,子女教育得更好。”毛甬平说得挺实在。在船上做清洁工,他们并不感到地位就比别人低。陈国林自豪地说,他干活从不出差错,主管也从不挑刺。“我们的工作技术难度不大,就是要勤快一点,负责一点。老板放心,客人满意,你干得也开心。”袁惠明说,别小看他们这个工种,公司有一套严格的程序,比如客房里衣架怎么摆,厕纸怎么放,玻璃怎么擦--但他们十多年干下来,德国老板非常满意。
据陈名杰先生介绍,他们从1960年代就开始介绍台湾、新加坡、印尼等地的华人上船当海员,改革开放后,又介绍祖国大陆的农民出海。华人吃苦耐劳、遵纪守法的品格经过不同船公司之间人口相传,“成为波罗的海上的一个品牌,船公司都爱用中国海员”。如今有200多位海员在20多艘船上打工。除了介绍工作、进行职业培训、德语教学,海员之家还协助他们办理保险,同船公司协商合同。海员们每天工作九个半小时,一年时间里大约半年在海上,半年能回国休息,休假期间工资照拿。
船上的生活待遇还不错,烦心事是想家。“当你家里人告诉你有人得病,你却回不去,那是最痛苦的。”“虽然你有假期,但你想家的时候,家不在身边。好在现在通讯发达了,打电话、上网也方便。”“还有件事情叫我不痛快,就是中国人在外面经常搞‘窝里斗’,让老外看笑话”……八零后陈科在这个问题上有见解:中国人在外面一定要团结。有些地方外国人是被看不起的,越是这样,我们就越要团结,把份内工作做好,这样才能赢得尊重。
中国海员们特意为船上所有的员工准备了一顿中式年夜饭:油焖大虾、蒸蛤蜊、烧鸭、葱爆牛肉、炸蛋卷……知道是中国农历蛇年,大家很兴奋,见到我们都用汉语互祝“新年好”。船长伯特格尔说,他本来就爱吃中餐,有了中国员工,不仅工作上更加省心,而且还能常常打牙祭,真是太棒了! (人民网德国2月1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