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实录】
陆川:刚才你说的特别对,用这个结构显然是想在取舍上获得自由,如果没有这个自由,你从头拍一遍,可以想象拍多少集,长篇电影连续剧了。指环王是三集,但是三集也容纳不下整个楚汉争霸的故事,作为一个作者,能够获得取舍的自由,把你最想讲的那一个点清晰地讲出来,我觉得就够了。因为一个导演在一个电影里面只能讲一句话,可能许多很多很多导演都去拍这样的电影,或者这个类似题材的电影,才能把那段历史完全讲完整。现在用刘邦老年的回忆作为一个叙事的结构来串这个结构,就是为了选择的自由。人的回忆都是选择性的,他会选择性地去回忆他想回忆的东西。所以,现在的结构现实由两条线构成,一条是刘邦现实的一条线。61岁刘邦已经病入膏肓了,他现在想什么,他就要找不同的大臣来聊,来开会,到底要不要把韩信杀掉。因为韩信的存在对于他的孩子们的继位,包括对于他汉室江山的稳定,在他内心中间,他觉得是一个巨大的忧患,他纠结在这样的恐惧中间。同时他又不断地有他的梦境或者他的回忆闪回,这个闪回,碎片式的构成了他的波澜壮阔的一生。这里面其实核心是什么?核心是和项羽的交往,和项羽的厮杀,因为项羽实际上帮助过他。
陆川:但是恰恰在项羽身上他得到的教训是不能心慈手软。我们在两个小时时间里面,只能这么去讲一个故事。对我来说,你要想去讲一个更加细节的东西。我觉得这种意识流的方向,或者印象的方式,全部都是刘邦的印象,对于他陈年往事的回忆。这种追忆,结构起来的东西,形成了他最后杀韩信的。他自己那一步的心里的动因,他最后做出了一个决定,他必须杀韩信。他派出了吕后去活生生把箫何和张良全部征服了,然后再实行他的杀人计划。实际上只有这么去讲这个故事,我才能把这个人的一生和最后他做的事完整地搁进去。我觉得这对我来说可能是一个痛苦的选择,如果能够给我多一些资金的支持,我可能会选择拍两集或者三集,把所有人的故事讲得更清晰一些。但是,在一个两小时的故事里面,可能就是这样的,也就是这样了。
记者:您说的这个也是我的一个担心,会不会因为这种意识流的方式导致过于碎片化,可能会影响观众对于故事的认同感?感觉讲得不太到位。
陆川:因为实际上你就是把它再拍一遍的话,观众不会因为你把它拍一遍而认可这个电影的。因为观众都知道这些故事,你照着书再拍一遍,罗列起来,像这样的故事是有的,曾经被拍过,也没有什么好的口碑。因为你们没有看完,观众还是想看完最后,昨天在上海已经放映了六场,观众认为这么去讲,开头很吃力,但是看到最后的时候,而且这个电影最终核心,我们是在中国,拍给中国观众的。说实话,这个电影在国外这么讲是不成立的,完全没有历史知识的背景。但是在中国,其实每个观众进电影院之前脑子里至少装满了这些知识,我们不用去解释项羽是谁,韩信是谁,虞姬是谁,他们只要出现,观众自己把他们全部都放清楚了。我们也是因为在中国拍这个戏,讲这个故事,所以我们才会选择,因为我们是建立在观众的基础上进这个故事的。我知道这是一个冒险的做法,因为可能有些电影不会这样,常态性的电影就从头到尾解释,韩信是谁,胯下之辱怎么回事,他怎么长大的,从洗衣婆那里吃了一碗饭,类似这种,一步一步地讲,但是第一,容量不够,第二,讲一遍,你这么讲一遍,容量肯定不够的。所以我们现在的方法就是我们有一个很大的假设,就是观众知道他们是谁,但我们要展现观众不知道的那一面就够了,然后用一些碎片式的回忆提醒观众他们的过往,然后慢慢地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