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首页人民网首页|人民电视|一说到底


 
第112期2014-09-29

楼市限购将到终点?

本期嘉宾

北京大学教授 陈国强
北京大学教授 陈国强
  中国房地产学会副会长 曾担任多家房地产开发企业高管职位,2004年起先后担任华东理工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目前主要研究领域为房地产经济、住房政策、土地政策及商业地产等。

视频介绍

2010年4月30日,北京落实“国十条”,成为第一个实施限购政策的城市。到2011年年底,全国共有46个城市加入限购阵营。2014年6月29日,呼和浩特市发布消息,宣布取消限购,此后各地城市对限购政策相继松绑。截至2014年9月29日,仅剩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和三亚5个城市仍在坚持限购。

限购令实现了政策初衷

  当初出台这个政策,应该说政策的初衷很明显就是要抑制投资投机,抑制房价过快上涨。我想从这个角度观察,限购令的政策初衷和政策目的基本是实现了。尤其对于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我们可以做一个假设,如果没有当年出这么一记猛拳,或者开出这么一副猛药,当时的市场,房价会失控到什么程度。像北京限购之前、限购之后市场的需求群体,也就是说需求的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限购之前我们知道北京的需求非常多元,外来需求占比非常高,尤其是一些中高端的项目。外地的,就是非北京户籍的购买群体占比在一半以上,限购之后住房的需求主体回归到“自主需求”这个特征是非常明显的。特别是首次买房的比重占到80%以上。所以这项政策尽管今天我们回头去看可以说是“是药三分毒”,它既有抑制投资投机这样的效果,同时实际上也误伤了一些合理需求。

北上广深限购终要退出

  北上广深可以说是硕果仅存的少数城市了。还有少量的其他城市,尽管公开的或者说官方没有明确表态,其实有些已经名存实亡了,事实上执行的尺度已经大大的宽松了。即便对于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在政策的尺度上面和2010年前后出台限购令当年的情况也有很多变化。比如说,北京过去曾经对于单价4万以上的楼盘不发预售证不允许上市,对于新盘开盘要申办预售证,要和售价相挂钩等等。今天这些做法已经退出了,限价的手段已经不再运用了。接下来北上广深它的限购会不会退出,我个人判断尽管和其他先行松绑的城市相比,北上广还会继续坚守,但是终有退出的一天。什么条件下,什么时间有可能会退出,这个具体时间点,恐怕不太好预测。但是如果我们相关的其他配套政策更加完善了,有其他的替代性的措施手段出台了,比如未来房产税落地了,即便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限购也可以退出。

  2010年4月30日,北京落实“国十条”,成为第一个实施限购政策的城市。到2011年年底,全国共有46个城市加入限购阵营。2014年6月29日,呼和浩特市发布消息,宣布取消限购,此后各地城市对限购政策相继松绑。截至2014年9月29日,仅剩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和三亚5个城市仍在坚持限购。

  【陈国强】当初出台这个政策,应该说政策的初衷很明显就是要抑制投资投机,抑制房价过快上涨,我想从这个角度观察,限购令的政策初衷和政策目的基本是实现了,尤其对于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我们可以做一个假设,如果没有当年出这么一记猛拳,或者开出这么一付猛药,当时的市场,房价会失控到什么程度。像北京限购之前,限购之后市场的需求群体,也就是说需求的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限购之前我们知道北京的需求非常多元,外来需求占比非常高,尤其是一些中高端的项目,外地的,就是非北京户籍的购买群体占比在一半以上,限购之后住房的需求主体回归到自主需求这个特征是非常明显的。特别是首次买房的比重占到80%以上,所以这项政策尽管今天我们回头去看可以说是是药三分毒,它既有抑制投资投机这样的效果,同时实际上也误伤了一些需求,有些需求是合理的,比如说有些家庭有换房的需求,换一套稍微舒适一点的房子,在北京这样的很严厉的限购令之下这样的需求就被误伤、被误杀了。

  长期以来,社会各界对楼市“限购令”都存有争议。但是应该看到,限购对于抑制房地产投机、使楼市回归住宅属性,起到积极的作用。

  【陈国强】无论在我们国内还是其他的国家,在房地产快速发展过程当中,实际上类似限购令这样的一些带有行政色彩的手段,应该被多个国家都采纳过,运用过。当然有些是更多的运用比如说税收,这样经济手段为主,我们国家在2010年前后针对当时楼市出现的这些非理性的,甚至在某些城市表现为狂热的购房现象,出限购这样的一种明显带有行政色彩的手段,我想它是一个权宜之计,当然除了这个手段之外,也附加其他的一系列经济的手段、税收的手段,多管齐下应该说才看到了后来市场逐步降温,住房的需求主体回归到去刚需或者自主需求这样的局面。

  全国1-8月楼市开发增速回落,销售面积下降,各地楼市库存增多。

  【陈国强】2014年上半年市场的运行情况和当年出台限购的时候,市场环境、市场的状况应该说有根本的变化了,有深刻变化了。当年我想大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增加供应的问题,如何去满足很旺盛的需求的释放,到今天很多城市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去库存,如何消化市场的过高的存量,也就是说我们很多城市已经出现了住房的产能过剩,供应过量,房价少数城市出现了掉头向下,至少多数城市都已经出现了房价涨幅趋缓。但是相对于有限的需求来说,去库存的过程可能不是短期能够完全解决,比如说市场的供求矛盾实际上是需要更多的用时间去面对,或者说用时间换取市场的库容过高的空间,所以即便是限购的松绑,或者说少数城市完全取消,它也同样难以短时间能够立竿见影的消化这样的矛盾,所以我想我们也需要冷静客观的评估限购松绑之后对市场所带来的效应,有些地方政府或者有些房企可能对于限购的退出希望过高,抱有过于乐观的预期。

  【街采】纳税满5年,对我来说还是挺麻烦的,希望解除,对我们这些外地人更有利一些

  微博网友 高岸明说:北上广深短期内取消限购的可能性不大。

  微博网友 千年冰芯:不是一个限能解决问题,市场经济应该自由发挥!

  【陈国强】北上广深可以说是是硕果仅存的少数城市了,还有少量的其他城市,尽管公开的或者说官方没有明确表态,其实有些已经名存实亡了,事实上执行的尺度已经大大的宽松了。即便对于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在政策的尺度上面和2010年前后出台限购令当年的情况也有很多变化。比如说北京过去曾经对于单价4万以上的楼盘不发预售证不允许上市,中断你上市,对于新盘开盘要申办预售证,要和售价相挂钩等等。今天这些做法已经退出了,限价的手段已经不再运用了。接下来北上广深它的限购会不会退出,我个人判断尽管和其他先行松绑的城市相比,北上广还会继续坚守,但是终有退出的一天。什么条件下,什么时间有可能会退出,这个具体时间点,恐怕不太好预测。但是如果我们相关的其他配套政策更加完善了,有其他的替代性的措施手段出台了,比如未来房产税落地了,即便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限购也可以退出。

  十八大以来,新一届政府面对经济形势新常态,把握大局,着眼大势,针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更加自信,手段更灵活,方法更多样,表现出明显的变化。

  转变1:市场机制更强化

  【陈国强】比如本届政府就非常明显的突出强调市场化的方向,要逐步的减少一些行政的政策,更加强调市场化的逻辑,强调市场机制,强调市场化的一些手段和措施。

  转变2:地方角色更吃重

  过去比较多的强调中央政府在行业调控中的角色和作用,本届政府因为背后基于市场出现了明显的分化,不同的区域市场呈现出差别化的,市场表现有非常明显的分化的特征,所以他需要更多的强调地方政府在行业调控当中,调节市场供需方面的主导性,主导角色,要更多的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

  转变3:长效机制更完善

  过去我们经常处在一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短期的应急的状态,本届政府在如何构建和完善长效调控机制方面有很多的举措,比如说我们最近推进不动产登记,推进房地产税的立法等等,这些实际上对于未来保障行业的平稳健康发展来说,它就是一个可以逐步的构建和完善一些长效的调节机制。

  转变4:改革手段更综合

  那么本届政府我想更多的会运用一些外部综合改革的手段,比如说最近十八大以来,本届政府在户籍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等等,包括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这些方面的改革对未来房地产发展应该说带有深刻影响,那么也会很大程度上左右住房市场也好,商业地产等等,就是不同业态的房地产。我想这些方面恐怕都是可以看出,这届政府和上届政府在楼市调控以及推动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方面的比较明显的变化,但是这个变化背后,就是刚才我提到的,实际上不同政府当时面临的行业发展环境,行业主要的矛盾,行业的供求关系的变化分不开的,就是说脱离了这些,简单地从面来观察的话,可能就很难厘清政策变化背后的逻辑关系。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往期嘉宾嘉宾汇总

梁冬梁冬 马昌博马昌博 祝华新祝华新 李铁李铁 薛澜薛澜 王旭明王旭明 汪大昭汪大昭 石述思石述思 曲哲涵曲哲涵 李智勇李智勇 李永忠李永忠 李成言李成言 程文浩程文浩 尹鸿尹鸿 陈卫东陈卫东 曹林曹林 曹景行曹景行 蔡继明蔡继明 赵婀娜赵婀娜 白天亮白天亮
   

微评论

制作团队

出品人  廖 玒  总制片   唐维红    制片人   雷 阳  游海滨 
主编  白 静 编导 徐 龙(实习)  后期  王 理  李 佳   
摄像  王 理  配音  郑紫豪  页面设计 孙莉娜  模板 关雪松

栏目介绍

  《一说到底》是人民网人民电视全力打造的新闻评论品牌,这里有最深刻的观点、最生动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