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首页人民网首页|人民电视|一说到底


 
第87期2014-06-13

京津冀一体化②产业调整不是赶走低端人口

本期嘉宾

城市化问题专家 李铁
城市化问题专家 李铁
  中国城市和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清华大学特邀高级研究员、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 多次主持和参与中央、国务院有关城镇化政策文件的起草和制定,参加了2004年以来7个中央一号文件的起草工作。

视频介绍

京津冀一体化,该从哪儿破冰?多地争当副中心的观念已经滞后的吗?房价一日三涨是市场规律?北京的水不够用,必须疏解人口吗?本期《一说到底》,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解读如何破解“京津冀一体化”的核心问题。更多精彩请点击: 【③薛澜:北京的医院大学会迁出吗?】 【①顾朝林:规划贵在不折腾】 【图解京津冀一体化】

成为副中心这种想法,在某种程度上已经相对滞后。

  实际上通过副中心的地位,来带动本地的经济发展和房地产价格的攀升,从而获取更多的优质资源的分配机会。这种想法在某种程度上,观念还是相对滞后的。过多依赖于政府的政策资源来给你更多的支持,大家都希望规划把我作为某一种副中心,这就是没有摆正政府和市场之间的选择。实际上在河北省,包括北京市,包括天津市,制定未来发展规划的时候,恐怕要降低这种对于政府过度期待的预期。

很多人忘记了,支撑着一个城市发展的是中低端人口。

  人口是一个产业链。比如一个企业家,看到他是拥有很多资源,但是他一定有几千个、上万个工人支撑这个企业才能生存。没有这上千、上万的工人,这个企业没有办法立足。这些人要消费的,这些服务人员的消费的产业链再往低端还需要更多配套的服务业人员。这种产业链和人口结构,是所有城市都必然面临的一个完全符合客观规律的现状。可是我们很多城市往往是想,我只有高端人口,都忘记了其实支撑着这个城市发展的更多的是中低端人口。

  【导视】
    解说:京津冀一体化,该从哪儿破冰?
    李铁:北京户口和天津的户口以及河北的户口是不能对换的,如果叫一体化,应该是同等水平。
    解说:多地争当副中心,房价一日三涨是市场规律?
    李铁:这都是一种政府主观决策的思维在作怪,它并没有了解市场的选择。
    解说:北京的水不够用,必须疏解人口吗?
    李铁:以水定人,自开始就是一个错误的观点,到现在,它还在制约着我们某些领导的观念
    【片头】
    李铁:过去提出京津冀一体化,类似内容主要是以保首都为前提的。保北京的结果是什么?北京一枝独秀,天津发展速度也相对比较快,也是一个直辖市,也是老工业城市,相对河北来讲,它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差距就越来越大。差距越大,利益格局固化,打破这个利益分配的机制越难。在这种竞争利益格局、分配差距、公共收入水平差距如此之大的前提下,没有办法实现协同发展。一个最大的问题,北京户口和天津的户口以及河北的户口是不能对换的,如果叫一体化,应该是同等水平。怎么样来弥合这种差距,怎么样来使这种公共服务水平来进一步地缩小这种差距,而且打破区域垄断封闭这种界限,恐怕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解说】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理想的状态是中心城市对周边产生辐射作用,带动周边产业发展。2013年北京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321元,已达到了发达国家水平,可以通过旅游、消费、休闲、度假等对周边产生辐射。已有多地表示希望成为“北京的后花园”,以此带动自身发展。
    李铁:如果我们考虑到北京辐射的特点和北京优质资源过度集中的现状,我们再考虑怎么样双管齐下。行政的优势把增量的资源是不是可以向外疏解,就是存量动是很难的,增量可以向外疏解,疏解的一定过程中,当然未来可能还会增加人口,但是可以放慢人口增长的速度。现在解决的不是人口进不进入的问题,是人进来了你给不给公共服务的问题。这是一个核心。第二,北京在实行行政壁垒的时候,过多地放大了自己的福利供给。所谓过多地放大自己福利供给的时候,就使你这儿的要素价格失真,那就会使更多人流向这里。(北京的)电价、天然气价,包括公共交通价格,都是最低的,但是你有这么多的资源,各种消费品价格、基础设施价格增加了这么多的福利因素,包括教育的优惠、医疗的优越,你想想,人能不会来吗?
    【解说】以长三角为例,可以看到京津冀地区目前在协调发展中的困难。
    【长三角街采】(记者):“你有没有想去上海生活啊?”
    杭州市民:“没有。”
    宜兴市民:“不想去。”
    宜兴市民:“心里想,就是想想的。”
    宜兴市民:“这边比较稳定,不想到上海去。”
    杭州市民:“我是杭州本地人,我要出差到上海马上回来的,那里边太烦躁!”
    杭州市民:“觉得上海城市比较发达啊!机会比较多。”
    杭州市民:“年轻人好,年轻人去赶新的潮流啊!很时尚的!”
    杭州市民:“上海人有可能会比较多一点,乘个地铁什么的,有可能会比较拥挤一点。”
    杭州市民:“就是节奏太快了,有点不适应。”
    宜兴市民:“居住环境其实和宜兴比,应该比宜兴还要差一些。”
    杭州市民:“我们一年,老工人不是有点那个福利费嘛,社区发的,他们上海没有。”
    杭州市民:“(杭州)风景迷死人,然后环境什么的都还可以的。”
    杭州市民:“杭州不同了 全国我都去过,杭州最好!”
    李铁:上海虽然人也在往里涌,2300万人口,但是上海、杭州、苏州、南京、江苏,你把它比较一下,并不是人都愿意去上海,也并不是人都愿意去南京,甚至你到无锡去看,你到苏州去看,昆山的人就不愿意到苏州去住,常熟的人就不愿意去苏州住,因为他自己那的生活环境更好。说明什么问题呢?那就说明,周边的中小城市发展水平发展高了,它也有它的独特的优越性。如果你(北京)继续保持着河北和你就这么巨大的反差,仍然处于一个环北京较贫困的状况,当然了,很多人向北京涌入,这是一个现实。可是如果你给了这些城市更多的发展的活力,给了更多的发展机会,我们不能想象这三五年之内就改变这种流向,十年之内改变流向,当然20年、30年之内这种流向必然会发生变化。
    【解说】谈到人口流动,每逢节假日开始,出京高速几乎条条堵车。为什么人们只愿意短暂离开北京旅游,而不太愿意放弃“北京人”这个身份呢?
    【街采】(记者):“您觉得是否会有人放弃北京人的身份直接来到河北发展呢?”
    市民:“我觉得应该会很多。”
    市民:“蛮愿意的。”
    市民:“读书在保定嘛,我还是挺想留在那儿的。”
    市民:“在那漂了几年之后,还没有一个比较乐观的前景。”
    市民:“北京的压力好大。”
    市民:“还是房价太高。”
    市民:“生活生存的压力比较大,他们就会选择来到二线城市来。”
    市民:“如果(北京)部分职能往河北那块迁的话,那边的就业前景应该也是挺大的。”
    李铁:过去60年代、70年代有很多中央的部门不在北京,比如他在离得最方便的地方,现在全都集中在北京了,过去大的总部企业都不在北京,为什么都集中在北京,因为有北京户口,有了北京户口,孩子就可以很顺利地完成高考。职能分解出去了,就一定会减少增量的压力,因为现在我们不能说北京人口不再涨了,但是涨幅在减缓,减缓它的很多问题就会逐渐化解。
    【解说】据媒体报道,河北已经有11个城市加入首都经济圈副中心争夺战。副中心到底花落何家,尚无定论。但有些力求副中心头衔的城市,房价已经经历过山车,从一日三涨到量价齐跌。
    李铁:各地都提出了副中心,实际上通过这个想来带动本地的经济发展和房地产价格的攀升,来获取更多的优质资源的分配机会。这种想法在某种程度上观念还是相对滞后的,过多依赖于政府的政策资源来给你更多的支持,大家都希望规划把我作为某一种副中心,这就是没有摆正政府和市场之间的选择。实际上在河北省,包括北京市,包括天津市,制定未来发展规划的时候,恐怕要降低这种对于政府过度期待的预期。所谓什么叫降低对政府的过度期待预期呢?就是政府不能所有的行动都替代,去建一个新城,短期决策、盲目建新城带来的代价有多大?比如前一段时间提出环北京经济圈的时候,河北就搞了唐山的生态城,唐山生态城最好的思路不光是吸引河北人到这里来投资,可能需要北京人到那里置业、买房,搞了一个很大的投资。但是这种预期,政府拍脑袋决策的预期和现实中发生了反差,并没有人去那里投资置业,就导致了生态城夭折。和我原来投资的初始预期差距太大,造成了相当大的浪费。很多人可能说,是不是要保定副中心,最近提出了廊坊、沧州,这都是一种政府主观决策的思维在作怪,它并没有了解市场的选择。
    【解说】到底怎么才是摆正了政府和市场的位置呢?今年2月,习近平就京津冀协同发展主持召开座谈会,提出要着力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把交通一体化作为先行领域,加快构建快速、便捷、高效、安全、大容量、低成本的互联互通综合交通网络。
    李铁:如果我们把政府通过规划,把交通格局建立起来,这个交通格局是要选择的,比如说哪些是高铁的,还是轨道的,还是高速的,这种大的格局构架建立起来以后,有民资投入,市场会自动发挥作用。他会自动寻找他所期望的地方,他会自动地在某一个地点形成一个新城,这样谈判机制就会减少主观决策带来的资源浪费。因为30年的城镇化,这种政府大拆大迁主观决策的新城建设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已经是屡见不鲜的事实。在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为什么强调市场发挥的作用,就是不要政府主观地期待着这种政府给提供的资源来建立一种主观的副中心和新城。这是最重要的一个前提。
    【解说】新城、副中心、人口疏解等等,都是京津冀一体化讨论热度最高的词汇。特别是人口疏解的问题,引发了许多的讨论。一项调查显示,只有50%的受访北京市民表示如果单位外迁愿意跟着去。同时,大家在担忧,如果低端人口疏解了,我们去哪儿买菜?谁来给我们送快递?
    李铁:人口是一个产业链,比如一个企业家,看到他是拥有很多资源,但是他一定有几千个、上万个工人支撑这个企业才能生存,他的企业才能生存。没有这上千、上万的工人,这个企业没有办法立足。越大的企业越如此。富人是靠几万个工人来支撑着一个大的关联架构,但是这些人要消费的,这些服务人员的消费的产业链再往低端还需要更多配套的服务业人员。比如一个饭店的服务员,可能月薪两三千块钱,他租赁住房可能租赁比较便宜的住房,他一定会去最便宜的菜市场买东西,他一定到小商品批发市场买东西,这就是一个产业链。比如低端产业链迁出,低端产业链迁出带来大量的从事批发产业的所谓和北京没关的迁出,但是直接影响到北京原有的居民的住房租赁问题,就会受到影响。这种产业链和人口结构,是所有城市都必然面临的一个完全符合客观规律的一件事情。可是我们很多城市往往是想,我只有高端人口,都忘记了其实支撑着这个城市发展的更多的是中低端人口。
    【解说】北京同时是一个水资源贫乏地区,早有人提出“以水定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北京市常住人口为1961.2万人,提前10年突破了2020年常住人口总量控制在1800万人的目标。事实上,人口突破规划已成北京常态。从80年代到现在,北京人口规划每次都提前突破。
    李铁:实际上,80年代,北京人口的一千万人的时候,他用水量是40多亿立方米,现在到了2014年,北京人口已经到了2200万,可是他的用水才到35亿立方米。增加一千多万人,用水量减了5亿立方米,说明什么呢?说明人口越多,越高度集聚,水的利用率在提高,会减少它的耗水。第二,整个华北地区是一个水资源生态条件,发展的差距越落后,耗水量越大,河北每年采地下水的量是非常之大的,已经形成巨大的漏洞。你把人都撵到河北去,他同样用水,恰恰在北京状态下,他用水是最节省的,我觉得在这个问题上来做排斥人口,我觉得在这里面我们还有一种自保在发挥作用,大家都不想给外来人口更多的公共服务,都想减轻城市的负担,希望我们保留更多的优质人口资源,当然,我觉得这是特别错误的。所以,从80年代到现在,以水定人,自开始就是一个错误的观点,到现在,它还在制约着我们某些领导的观念,我觉得,该是要调整的时候了。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评论

制作团队

出品人  廖 玒  总制片   唐维红    制片人   雷 阳  游海滨 
主编  苏瑞 白静 后期  王理  李佳   摄像  赵 铮  关 萌  配音  郑紫豪 
页面设计 孙莉娜  模板 关雪松

栏目介绍

  《一说到底》是人民网人民电视全力打造的新闻评论品牌,这里有最深刻的观点、最生动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