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人民视频

青龙文化创新街区开街 京城百年老胡同改造融入丹麦血液

2018年09月28日16:53 | 来源:人民网-人民视频
小字号

人民网北京9月28日电(单莹莹 王嘉澍)9月26日,由北京和丹麦哥本哈根合作共建的青龙文化创新街区正式开街交付居民使用。北京市副市长王宁、哥本哈根市市长弗兰克·延森出席开街仪式并致辞。

青龙文化创新街区位于中关村东城园核心区域,整体占地面积24.3万平方米。青龙文化创新街区项目是北京市与哥本哈根市联合共建的重点项目,拟建设全国首个综合性无围墙文化科技创新产业园区,为高精尖产业布局与结构调整提供发展空间,推动北京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目前,一期工程改造完成了总长度1220米的青龙胡同主街,包括对城市客厅打造、地面及园林景观优化、街道立面改造、架空线入地、环卫及公厕提升等事项。


北京与哥本哈根两市领导参加青龙文化创新街区开街仪式

中丹共建,创新理念进胡同

2017年9月,在丹麦王储腓特烈、北京市副市长王宁等领导共同见证下,中关村东城园管委会代表东城区政府、歌华文化集团和丹麦筑土国际签署了“青龙文化创新街区”项目合作框架协议。

2018年9月26日,青龙文化创新街区一期工程改造完成并交付居民使用。

北京市副市长王宁在开街仪式上表示,今年正值中丹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作为两国首都,北京市和哥本哈根市都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双方需要统筹做好城市风貌保护与创新发展。哥本哈根确定作为北京国际设计周主宾城市两年以来,双方在城市更新、文化创意设计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沟通与合作,尤其是在东城区落地的青龙文化创新街区项目中,双方设计机构紧密合作,形成了结合丹麦创意理念、宜居技术,又符合北京古都风貌保护原则的设计方案,初期实施成果已经展现在大家眼前。下一步,北京市与哥本哈根市将以青龙文化创新街区为起点,深化中丹创新中心的规划建设,共同努力推进街区二期工程的落地,铸就中丹文化创新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合作平台,为两市关系未来发展揭开新篇章。


北京市副市长王宁致辞

哥本哈根市市长弗兰克·延森表示,非常兴奋并深感荣幸北京选择哥本哈根作为主宾城市,参加亚洲规模最大的设计活动北京国际设计周,青龙文化创新街区活动是本次行程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他希望该项目充分结合中国实情,尊重青龙胡同文化遗产,展现丹麦最佳城市的可持续解决方案,为北京老城区的更新及中国其他城市的未来发展带来灵感。


哥本哈根市市长弗兰克·延森致辞

作为北京国际设计周首个与主宾城市合作落地的项目,青龙文化创新街区在北京、哥本哈根两市领导、居民及设计师代表的见证下,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这一年来,各方共同发力,利用园区创意设计优势,引进新型节能环保技术、补充基础设施、改善街区环境、提升生活品质,同时挖掘街区历史文化价值、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等。青龙文化创新街区整体规划重点结合丹麦先进的宜居城市建设理念,引进丹麦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的节能环保技术,还将建设中丹创新中心、青龙活力之环、文化科技创新街区等内容。

老城新貌,“看不见的改造”难度最大

如今,当你走进改造后的青龙文化创新街区主街,会发现曾经破旧脏乱的公厕不见了,眼前的公共卫生间干净整洁;从前裸露在房屋外部、杂乱交织的电线已不见踪影,现在的屋顶、墙面齐整利落;由3万米长透明胶带缠绕而成的公共艺术装置,成为附近居民攀爬探索、取景拍照的乐园;能够推动旋转的、可容纳多人同坐的户外转椅,为居民们纳凉聊天、孩子们聚集玩耍提供了好去处;口袋花园、城市歌厅等,都成为街区的别致景观——现在的主街已与往日截然不同。


青龙文化创新街区亮相

据了解,一期工程青龙胡同主街的改造主要包括对城市客厅打造、地面及园林景观优化、街道立面改造、架空线入地、环卫及公厕提升等事项。青龙文化创新街区项目执行负责人刘威海介绍说:“一期改造最难的是看不见的东西,什么东西看不见?比如说,架空线入地。原来胡同里都是各种信号线、电线,这些线入地是最难的。”

天空中突然没有那么多蜘蛛网了,看起来似乎是很自然的事情。但对胡同里的居民来说,这项“看不见的改造”意义重大,不仅改善了街区的直观环境,还消除了诸多安全隐患,提升了生活品质。架空线入地的工期紧张、困难度高,是东城区政府在一期工程中投入力度最大的事项。

刘威海介绍说,除架空线入地外,另一项“看不见的改造”也值得关注,即无围墙模式。刘威海表示:“无围墙的概念首先是打破围墙,打破围墙意味着产业人口和居住人口实现融合,解决产城融合或者职住平衡问题,居民和职业人口有一个充分的互动,共享社区空间。”之前的围网型园区概念中,胡同与写字楼、白领与居民界限分明,完全不在一个体系中。青龙文化创新街区项目借鉴国际经验和模式,提出无围墙概念,将渐进式地促进产城融合,建设全国首个综合性无围墙文化科技创新产业园区。

第三项“看不见的改造”是创新,尤其是机制创新。无围墙模式打开的不仅仅是围墙,还意味着大家理念的开放,从心态到机制都在全新的氛围中转变。这种转变必将带动整个街区环境的提升,推动营商环境的改善。刘威海介绍说:“首先要引智、引商,提高改善营商环境。老城区如何解决它整体的产业发展,同时又在北京市城市建设总规划和疏解非首都功能状态下找到解决方案,我们希望是以一种善意的、包容性的方式。”

未来可期,中丹创新中心等项目已完成设计

未来,在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和东城区政府的共同推动下,青龙文化创新街区项目将设立运作主体,规划建设中丹创新中心等重点项目。

哥本哈根市市长弗兰克·延森在青龙文化创新街区开街仪式上表示,非常高兴地获知中丹创新中心已完成方案设计,选址也已基本确定,希望双方继续深化各项工作,早日取得成果。

据了解,中丹创新中心将基于丹麦首座零碳排放公共建筑“绿色灯塔”(哥本哈根大学公共行政楼)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建筑建设成功经验,以丹麦建筑设计规范标准,建设一栋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的标杆性建筑。中丹双方将在建筑内合作建立城市可持续发展产业孵化器,招募丹麦及北欧其他国家文化创意设计、宜居环保与城市服务科技领域企业,通过专属孵化服务帮助他们在北京发展。

刘威海介绍说:“中丹创新中心本身是节能环保的建筑,它的能耗几乎能比北京普通5A写字楼建筑的能耗降低85%,整个建筑,包括窗户、采光、保暖、新风系统等,都采用节能环保技术。”刘威海还介绍说:“建筑理念源自于乐高的玩具,是搭起来的感觉,阶梯状的,一步步延伸到胡同和街区里面去,形成一个建筑的第五立面,让居民有充分的参与感。它不是一个孤零零的建筑,这个建筑本身有它的互动性。”


中丹创新中心建筑效果图

除建设中丹创新中心外,青龙活力之环、文化科技创新街区等项目也将逐渐开展。下一步,青龙文化创新街区项目将通过引进社会资本,创新模式机制,吸引国际文创企业、环保宜居技术企业入驻,调整区域职住平衡。建立城市老城区、风貌保护区工程改造模块,文化科技产业发展模块,宜居科技技术更新模块,环境卫生与固废回收利用一体化模块,专业物业管理与服务模块,商业配套服务模块,打造城市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开发运营模式,建成中丹文化创新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合作平台,为北京、哥本哈根两市关系发展揭开新篇章。未来,项目将联合多方参与、分步实施,打造“首都核心区宜居样板”。

坚持高点定位、超前谋划,青龙文化创新街区项目的进一步发展值得期待。


丹麦王储腓特烈和北京市副市长王宁共同探讨在青龙文化创新街区落地的中丹创新中心未来发展愿景

此外,丹麦哥本哈根作为2018北京国际设计周的主宾城市,还将以“悦享丹麦·赋予生活(Living is Giving)”为主题,在北京751D·PARK-79罐举办一系列展览和论坛活动。主宾城市展览于9月26日-10月5日举行,分享其生活方式、文化、可持续发展方案和价值观等;可持续城市发展大会于9月27日至28日举办,大会重点对城市有机更新和产业创新等话题开展研讨交流,助推北京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理论高地。

(责编:赵纲、何萌)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