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人民视频>>启航:新棋局 瞰长江

留得山态度 做好水文章

人民日报记者 赵晓曦
2016年09月26日09:40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宜昌,古称夷陵,从西汉置夷陵县至今已有2400年的建城历史。考究“夷陵”一名的由来,一说是因为旧志中“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而得名,可见,宜昌与山、与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宜昌地形复杂,兼有山地、丘陵、平原,山地面积占67.4%,丘陵面积占22.6%;江河纵横,穿城而过的长江在宜昌境内有清江、香溪河、黄柏河、柏林河等众多支流,全市河流总长5089公里,河网密度每平方公里0.24公里。特殊的山水环境为宜昌的农业、工业、运输业、旅游业等提供了优厚条件,也对各行业发展及城市规划提出了特殊要求。

“七分山一分田”的地形特征为宜昌发展农业创造了特殊条件。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宜昌大力发展山区特色农业,形成了规模化种植、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局面。秭归县在全国首批特产之乡中被评为惟一的“中国脐橙之乡”;五峰县是“中国茶叶之乡”和“全国无公害农产品( 茶叶) 示范基地县”;长阳县是“全国高山蔬菜第一县”,2009年被纳入全国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成为全国“菜篮子”之一;远安县、兴山县、夷陵区的苗木、药材、食用菌等产业也因山地丘陵环境有了独特优势。

依托丰沛的水资源,秉持“宜林则林、宜渔则渔”的原则,宜昌合理发展水产养殖。2005年,宜昌在湖北省率先设立网箱标准化健康养殖基地,清江和长江库区无公害水产品网箱养殖被批准为国家第五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与此同时,宜昌每年开展的多次鱼类增殖放流活动,严格执行的禁渔流域和禁渔期,使生态环境得以持续地修复。

宜昌河流落差大,地质条件好,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能源基地。在以宜昌城区为中心、半径40公里的范围内,已建成葛洲坝、三峡大坝、清江隔河岩、水布垭、高坝洲等多座大中型水电站,小型水电站更是星罗棋布。仅三峡工程和葛洲坝两座水电站2015年发电总量就已突破1000亿千瓦时。

山水的庇护和馈赠使宜昌成为内陆重要中转港口和鄂西渝东水陆交通枢纽:长江黄金水道流经市域237公里,占全部通航里程的十分之一,宜昌港是长江八大港口之一,枝城港是全国四大煤炭中转港之一。近年来,宜昌以构建长江三峡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突破口,在市域内形成了以长江黄金水道、铁路、高速公路、航空为骨干的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发挥了磁场效应和辐射作用,带动了三峡区域经济发展。

秀丽的山水造就了宜昌俊美且独特的自然风光:长江三峡的西陵峡全部位于宜昌市境内,八百里清江画廊更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核心景区,柴埠溪大峡谷系罕见的喀斯特地貌、典型的峡谷峰陵景观……随着三峡工程蓄水通航,宜昌独特的高峡平湖、峡江风光、民俗风情、历史文化等复合资源优势日益凸现。国家六部委把宜昌定位于三峡旅游的重要增长极和中心城市,湖北省提出将“一江两山”打造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旅游品牌。不断优化的旅游空间布局、有效整合的山水旅游资源、日益完善的旅游服务功能,宜昌的三峡旅游龙头地位开始显现。

上控巴蜀、下引荆襄,以“川鄂咽喉”著称的宜昌自古战略地位险要。早在1876年,宜昌就被辟为通商口岸,1994年被批准为沿江开放城市,在历经葛洲坝和三峡工程两次发展机遇后,宜昌正面临着第三次腾飞——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重大机遇。今天的宜昌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沿江万亿经济带,成为全国重要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物流节点城市、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三峡城市群中心城市”。强调经济发展,更强调生态繁荣,宜昌新区规划面积220平方公里,保留山体河流水系等不可建设用地约115平方公里,用山体、水体和生态廊道串起沿江两岸的“组团”城市结构,打造全国生态绿谷。

近年来,宜昌绿色发展成绩斐然,先后获得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等十余个“国字号”招牌。推动铁腕治污,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繁荣已经成为自觉,“一半山水一半城”的生态宜昌呼之欲出。

(责编:王子涵、赵纲)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