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人民电视

《2014·中国记忆》亮点抢先看:记忆里的人和事

2014年06月12日15:34        手机看新闻

作为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一档品牌节目,中国文化遗产日特别节目《中国记忆》,到今年已是第9年。《2014·中国记忆——我记忆中家乡的文化、自然遗产》将于6月14日20:00在科教频道进行持续两小时的直播。节目以央视网、人民网、中国网、国际在线、光明网、中国西藏网、中国文化传媒、中国文物信息网、齐鲁网、四川新闻网十家网络媒体为推荐平台,选出十几位不同年龄、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职业的人作为“乡愁记忆”的代表。他们中有泰山挑夫、海外归侨、胡同居民、天山行者、廊桥村民、说书人、客家土著和川剧守护者……他们的“乡愁”涵括了大量中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

千军万马一张口,说不尽的评书人

一套桌椅、一块醒木、一把折扇、一张手绢,这就是评书的一般配置。“满台风雷吼,全凭一张口”,要说评书,那绝不仅仅是一代人的记忆。刘兰芳的《岳飞传》、单田芳的《隋唐演义》、袁阔成的《三国演义》……无一不是影响了几代人的名篇佳作。而今评书已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单田芳、刘兰芳等几位老一辈评书艺术家也成为了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2014·中国记忆》的镜头也对准了评书,编导褚金萍更是走访了鞍山评书青少年艺术教育基地,了解这门艺术的传承情况。

单田芳今年81岁高龄,人看上去比电视里瘦了很多。无意中一问才得知,这是老爷子半年来接受的首次采访。“年初那会儿得了场大病,差点把命都搭上,天天躺在床上养着,最严重的时候喘口气都累啊!谁知道就这么躺了四五个月,还真缓过来了,现在还是容易累,估计再养养就能复原得跟以前似的了。”老爷子精神头儿很好,底气也很足,聊天说话的口气跟他说书时几乎一样。听单田芳的女儿说,老爷子如今每天坚持着练字、看书、写梁子、备课。写梁子就是琢磨并写下评书作品的故事梗概,设计独特的故事环节和“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的“扣子”,评书说得好不好听,故事是否扣人心弦,跟梁子关系最大。写梁子最费心力脑力,不利于安心养病,医生和家人都劝老爷子,让他不要想着跟评书有关的事儿。老爷子两手一摊,无奈地说,我说了一辈子书,但凡一静下来,脑子里默背的全是书,除了书,真不知道能想点什么。“病了几个月,我的工作计划又乱了。我寻思着再过一两个月身体再好一点,就得开始正式录新书了。”单田芳说,他这辈子决计是离不开评书了,活到老,说到老。

走街串巷说胡同,听不够的吆喝声

有的时候,一种味道、一种声音就是一份珍贵的回忆,它能让人联想到太多曾经的故事。老北京的吆喝声和纵横交织的胡同就是老北京人记忆力最珍贵的存在之一,不过这一切曾经司空见惯,如今已很难找到了。

对于胡同,北京人有着无法言喻的感情。胡同不像紫禁城的宫殿那样精致考究、美轮美奂,可它以充盈在这里的独特的生活气息让人更加无法割舍对它的眷恋。吆喝声只是这鲜活气息中的一小部分,除此之外,远亲不如近邻的热络、源自胡同四合院里的京片子、满胡同钻来钻去的孩子……这些都是编导高宏镜头中的主角。

在高宏走访的史家胡同附近一间房子,就是当年人艺成立的地方。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编剧蓝荫海1951年他考入人艺,从此就住在旁边的人艺宿舍楼里。当时,人艺正在排练《龙须沟》。导演焦菊隐提出,要让老北京的吆喝声作为舞台的背景声出现。蓝荫海和他的年轻同事们为此走遍了北京的胡同,学习叫卖。剧中的吆喝声后来成了人艺的保留节目《老北京叫卖组曲》。这几年,想学老北京吆喝的人越来越多,已经退休的蓝荫海开班教吆喝,而为数不多的老胡同里再次响起了吆喝声。高宏说,采访结束后,他一直想着蓝荫海讲述的吆喝从胡同里来、到舞台上去、又回归胡同的过程,慷慨不已。

天山脚下赤子心,变不了的中国情

编导陈东拍摄的新疆青少年科技讲师团讲师李忆祖的故事,其实颇有些戏剧色彩。事实上,《2014·中国记忆》的主题是“乡愁”,但70多岁的李忆祖鼻梁高直、眼窝深陷、白发微卷,看上去就是个外国人,而一口流利的京片子更让人无法将他与新疆天山联系在一起。“他在天山生活了50多年,一草一木他都很熟悉,这是他的另一个故乡。”

陈东说,其实李忆祖很介意别人称他“老外”,几乎每次他都会很认真地告诉对方,自己不是老外,只是是外裔中国人,他说虽然自己相貌像西方人,可在中国出生长大,他的心永远是中国心,他的人是中国人。李忆祖说,自己在中国生活了70多年,不满一岁时在天津被养父母收养,然后为了避战祸,随养父母到了济南。几年之后,新中国成立,他们一家来北京定居。他那一口纯正的京片子就是缘于此。后来大学毕业,他反复申请,终于被分配到梦寐以求的新疆工作。至今,李忆祖在新疆已生活了50多年。他几次提到,这里的好人太多,善良的、心存关怀的人也太多,他心里对这片土地充满了热爱。

的确,这些年李忆祖走过的地方太多了,尤其是新疆,他几乎走遍了新疆的各个角落。摄制组一行拍摄了4天,老人尽管腿脚已经不如以前灵便,却一天不落地跟随拍摄,即便是只需拍摄几个风景的镜头,他也高兴地为摄制组当向导。每走过一个地方,就会细细地给摄制组讲解这里是什么地质结构,当年自己如何勘探,其中又经历过哪些欢笑和坎坷。“虽然他讲得很轻松,但当时的艰难和危险还是显而易见。比如他经常要独自骑几天的马才能到达目的地,有时遇到恶劣的天气行程拖延了,干粮就不够吃,所幸遇到老乡帮助他。他的一些同事甚至就在科考路上牺牲了。”陈东说,与李老相处了4天,听他讲了太多,你无法不对这个老人以及他的一片赤子之心产生深深的敬意。(李冰)

(责编:赵纲、何萌)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