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个人的中国梦·传递基层正能量】
皮村处于北京东五环外城乡结合部,本地居民一千余人,但外来打工人员却超过一万人。在旁人眼里,这个将打工生活百态展示得淋漓尽致的村庄就像一座活生生的博物馆。但是,一座真实的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的确存在在村庄深处。
一块匾,一个木门,三百余平方米的展厅内,两千余件展品构成了这座小小的博物馆。自从2008年5月1日对外开放后,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每年接待五千余名参观者。在这5年的时间里,除了展品有所增加,留言薄写满了一本又一本。
河南小伙儿孙恒是这座小博物馆的创始人。自2002年起,他同几个志同道合朋友组成了“新工人艺术团”,工作之余利用空闲时间到工地、工厂、社区给工人做义务演出,成立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的想法就在此时萌芽。
2008年,在香港乐施会以及其它机构的支持下,他和工友们靠着自己的力气和智慧将原本是琉璃瓦厂房的5间屋子修葺整理好,并通过各方努力收集了博物馆的首批500余件展品。
打工博物馆对面的简陋院子里,住着孙恒和同事们。工资都是两千余元、没车没房,但是他们却觉得生活得充实快乐。
问及孙恒的梦想,他弹着吉他唱了自己创作的一首《打工子弟之歌》,简单优美的旋律,却唱出了随迁子女们的心声。“我们远离自己的家乡,我们也有自己的梦想,我们同样渴望知识的海洋和明媚的阳光。”
他说,自己的梦想很简单,就是让新工人的子女能够享受同等教育,让新工人能够在城市安心住下来。(人民日报记者 魏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