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3月7日电 (记者 罗旭 余尤宜 于凯)“实施企业自主创新战略应重视中小微企业”,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工商联副主席、微创医疗器械(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常兆华今天在驻地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已经形成举国共识,但到底依托哪一类的企业创新并没有明确,而对此加以确定会影响到国家有限资源的配置和国家战略最终的执行效果,因此必须加以重视。
常兆华告诉记者,一个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企业家精神往往与企业规模成反比。他以美国硅谷的经验举例说,很多伟大的创新不是发生在技术力量和资金都很雄厚的大企业,而是产生在那些看似既无技术力量、又无资金的中小微企业。创新企业存在一条微型-小型-中型-大型-超大型企业的生物链,相互间存在着一个良性的兼并与被兼并的企业生态平衡关系。处于这条生态链条低端的为数众多的中小微企业,虽然处于朝不保夕的生存状态,但也是创新活力最高和能力最强、最容易出颠覆式原始创新成果的群体。
因为企业经营风险和复杂性,这类企业能成长为大企业的可能性很小(国内中小微企业的平均存活时间为2.5年),常兆华说,其最好的归宿是被处于各自生物链上游的企业兼并,而西方国家中小微企业的经验也证明了这种机制的科学性和必然性。老的中小微企业由此消失,更多带有新的创新理念的中小微企业诞生,创新由此成为一个周而复始、生生不息、节节拔高的良性循环。
“如果国家把有限的资源主要放在繁殖、培育中小微企业身上,将会起到事半功倍、所有企业类型都得到兼顾的效果。”常兆华说,反之,则会有大企业吃不饱、中小微科技企业成片倒的后果,且难以培育出一个数目庞大的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创新创业精英群体和精英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