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永兴岛一次心与心的相遇

踏上永兴岛,邂逅的不仅有蓝天碧海,还有那份难得的宁静与闲逸。
    中国最"袖珍"的城市
    永兴岛陆地面积约2.3平方公里,仅一条主干道——北京路。但这里俨然是一个浓缩版的小镇。医院、超市、电信局、派出所等依次排开;宾馆、发廊、烧烤吧等配套场所也一应俱全;日趋完善的港口和机场,更为岛上居民的出行,提供了各种便利。
    永兴岛上建筑高度普遍不超过4层,掩映在椰子树、麻枫桐、海岸桐、芭蕉树等植物丛中,让人心旷神怡。路上没有川流不息的车流,步行或骑单车,是常见的出行方式,因此这里也没有形色匆匆。偶尔来一辆军车,横幅上大大的“参军”,让人顿生紧迫感:主权三沙,在这里永远排在第一位。 
    踏上岛屿的外乡人
    “我们每天能挣400多块,比海南本岛略高。”正在三沙市人民医院门口施工的老陆是湖南人,来永兴岛十几年了,可观的收入,让他说起这些时眉飞色舞。
    三沙常年“四高”,高温、高湿、高盐、高日照,这导致岛上的施工时间和别的地方很不同。老陆说在永兴岛施工还急不得,台风就像不速之客,时不时会光顾三沙,工地停工数月,也是十几年来经常遇到的事。“这反而磨砺了我的性子。”老陆乐呵呵的说。

他们在岛屿生活

他们世代以海为生,与海有着天然的亲密感。
    他把一个家族都搬到了海岛
   “这一排房屋,都是我们家的,那边是我弟弟家的,再远一点是我妹妹家的。”今年六十六岁的老符是名副其实的老渔民,十几年前从海南万宁来到永兴岛附近打渔,被岛上独有的宁静吸引了,从此就在岛上定居。随后,便陆续将整个家族都接到了岛上。
    “三沙政府要建居民村,我们以后会有好的宿舍住。”椰树下吊床上坐着的是老符的大儿子,他说政府要建好的房子给他们住,以后这个村子会更好看。   
    孩子大了,他还是要回到岛上
    傍晚五点后,是老符和孩子们的时间。
    落日余晖中,孩子们在海边浅滩嬉戏玩耍,他们世代与海结缘,对大海有着天然的亲密感。 “我最喜欢钓鱼,乐观。”休渔期不能下海,但能享受钓鱼,这是老符最大的乐趣。
    现在老符也有烦恼,孩子们大了,永兴岛没有学校,他们要回万宁读书。九月份后,他将带着孩子离开大海,等到下一个假期再回来。“希望孩子们能上大学,将来不要都打渔为生。等到那个时候我再回到岛上。”这便是世代渔民的家族,像候鸟一样,迁徙在海的两端,年复一年。对生活的向往和憧憬,是他们毕生迁徙的支撑。

他们在岛屿工作

或许因为都地处祖国偏南一隅,远离故土,这里军警民惺惺相惜,水乳交融。
    和渔民亲密让工作有兴致
    2013年7月24日,三沙边防永兴边防派出所干警接到紧急求助电话,渔民陆容传在潜水作业时突发意外。永兴派出所接到电话后,以最快的速度赶到事发地,将伤员送回救治。
   “每年都有二十多次这样的紧急救援。”在永兴岛工作了一年的边防干警刘超,原本在海南万宁边防,去年自愿申请到三沙边防,对他来说,军人就应该到最艰苦的地方工作。“在这边和渔民的关系都比较好,平常去村里走访,他们看到了就招呼我们去家里坐坐。”刘超说因为和渔民关系亲密,工作起来也格外有兴致。
    岛就像家一样温暖
    “争取及时去医院,减少飞机在场上的一分一秒。”海军驻三沙某场站战士小李说,7月23日接到边防的急救电话后,他们紧急协调直升机将陆容传送到岛外医院。
   “以前岛上条件很艰苦,有时连水都要和渔民分着喝。”老闵是这个场站的老兵,在永兴岛守了十几年。他说刚上岛时,补给船一个月才来一到两次,遇上台风就更缺少物资,在困难中和渔民相互照应,让他至今都觉得温暖。他说有战友和渔民兄弟,很少想家,过年回家都依依不舍,仿佛岛才是家。

坐上邮轮去远航

三沙的海与岛,就像一道咒语,在去过的人心中勾起回忆,在未去的人心中种下向往。
    美在孤独与等待
    大自然生来就造就了海的调色板,让人们如朝圣般涌向海洋,捕捉大海与岛屿蓝白相间的梦境。然而,三沙的美,美在孤独中的那份安然。 踏上三沙的任何一个岛屿,无人寒暄,无足迹可寻觅,刹那间,天和地都是自己的,任走任停,只有心在呼唤。
    今年4月28日,邮轮正式首航西沙群岛,揭开了三沙游的神秘面纱。目前,国内少数几个城市的部分旅行社已经开始接客,但旅行社建议,三沙接待条件有限,旅游资源仍然不成熟,旅客还需要静静等待。
    还有一位老船长
    如果没有琼沙3号,永兴岛就是一个荒岛。
    长期以来,三沙所辖诸岛就靠琼沙3号油轮输送补给大米、淡水等,琼沙船被三沙人称为“生命之舟”。“每次船来了,岛上的人都特别高兴。”老船长黄心芳在这条线上跑了十三年,但只上过永兴岛两次,“我一天没看见海没看见船,心里就慌。”
    走在琼沙船的货舱里,仿佛船就是是浓缩版的永兴岛,而岛亦是船,二者若即若离。在每周的某个固定时间,船会远离岛,驶向大陆,等待着下一次的满载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