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視頻

人民日報社廣東分社社長劉磊:重視新型傳播,讓科普“流行”起來

2019年12月26日16:37 | 來源:人民網-人民視頻
小字號

人民網廣州12月26日電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科普創新發展高峰論壇12月26日在廣東科學館科技會堂舉辦。此次論壇由人民網人民視頻、大公文匯傳媒集團全媒體新聞中心共同主辦﹔廣東省科學技術協會、廣東省科學技術廳協辦﹔廣東科學館、深圳市科普企業協會承辦,圍繞“打造新時代創新發展的科普之翼”這一主題,為粵港澳大灣區城市構建科普工作交流建立溝通平台,建立區域協作模式和高效溝通機制﹔協助大灣區城市、企業更深入了解前沿科技、科普產業布局。人民日報社廣東分社社長劉磊出席論壇並致辭。

人民日報社廣東分社社長劉磊

以下為致辭全文:

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從“向科學進軍”到迎來“科學的春天”,從“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到“創新是第一動力”,我們對科技的認識和追求在不斷深化。在科技創新背后,是一支規模宏大的高素質創新大軍,而這支大軍的締造,仰賴於科普事業發展下全民科學素質的普遍提高。首屆粵港澳大灣區科普創新發展高峰論壇應運而生,大有可為。

可以說,科普事業發展的堅實與否,決定了科技創新有無“后勁”。早在2016年“科技三會”中,習近平總書記就強調,“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2019年《國家科普能力發展報告》顯示,近年來,國家科普能力發展指數持續增長,但同時我們也要認清不足:科普事業地區間發展不平衡、產業規模偏小、依賴政府扶持等現實情況依舊需要著力改善。對此,做好新時代的科普工作,我分享五點看法。

第一、確保科普尊重科技,立足於真科學。科普創作必須確立科學和技術、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融合的科學文化觀念。“科學精神的崇尚”和“先進技術的推廣”二者應穩態均衡,不可偏廢,以此才能將“尊重科技”的觀念融入人本的世界觀與價值觀。另外,在科學普及已成為大眾文化生活所必需的今天,“假科普”“偽科學”尋覓到科普的空白,趁虛而入,層出不窮,在謠言不斷疊加中形成了所謂的“現代迷信”。我們要在傳播上大力引導,確保科普是堅實立足於科技的“真科普”,擠壓“假科普”的生存空間。

第二、重視新型傳播,讓科普“流行”起來。伴隨互聯網的迅猛發展,互聯網已經成為科普的主陣地。互聯網承載著更為豐富的科普內容,擁有千姿百態的表現形式,通過雙向互動,拉近了與受眾之間的距離,使受眾更易於接受,樂於接受。我們要牢牢抓住互聯網時代賦予科普傳播的新機遇,強化科普信息化建設。

要用平台,更要“善用平台”——在互聯網平台上,科普內容如何以受眾喜聞樂見的方式“翻譯”科學,成為了科普工作的重要課題。我們要緊緊圍繞互聯網文化發展潮流,將科普內容融入其中,利用新形式、新技術、新手段加以傳播,潤物於無聲。在這方面,人民視頻做了很好的探索,入駐人民視頻的《科普中國》用短視頻和動畫傳播科普知識,便是創新的實踐。

此外,必須堅持線上線下相統一,在網絡傳播的同時,利用豐富的線下資源,如科技館、科學沙龍、科技研學活動等加強線下互動,將線上線下連成一個整體。最終使科普在社會中真正“流行”起來。

第三、科技工作者深度參與,主動作為。作為科技知識的主要生產者,科技工作者也是科技知識傳播普及的重要承擔者。除了傳統的科技工作者,泛科普主體——包括大眾媒體、教育機構、政府部門、企業、社會團體乃至公眾——在互聯網日漸發達的今天,也成為了科普傳播的主力軍。

傳統科普的協作更多強調著科學研究與科學普及之間相互協調,但當前傳播主體眾多,受眾目標多元,科普協作應當更加注重主體間的相互配合與聯動。這就要求各資源主體能夠做到主動作為,積極互動,方能適應當今的科普發展趨勢,今天廣東省科協系統集中入駐人民視頻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第四、全社會同頻共振,創造科普好環境。科普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一項科普行動或計劃往往涉及多領域、多部門、多傳播主體。建立起有效的溝通交流機制意義重大,需要政府及相關機構加強制度建設,在各主體之間搭建溝通的橋梁。從科普人員培養的角度上來看,政府及相關機構應進一步優化政策、制度,鼓勵更多的科技工作者參與到科普事業中來,這對於筑牢科普事業之根基具有重要意義。

第五、探索公益基礎上的科普產業化路徑。嚴格來講,科普產業屬於科普事業的一部分,科普既不能放棄公益的初心,又不能對產業化“避而不談”。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大眾消費觀念轉變、政府政策支持力度增強等因素綜合影響,以科普旅游、科普影視、科普游戲等為具體形態的科普產業快速發展,豐富了科普產品和服務市場,部分滿足了人民日益增長的科普產品和服務需求。

但科普產業尚處於萌芽階段,相關企業或機構數量少、產品單一、帶動效應較小是不可回避的發展現狀。這要求我們必須要繼續提升產業培育環境,加強上下游的有效鏈接,通過產出優質的,現象級的“明星產品”,擴大科普產業在市場的影響力。當然,產業發展需要周期,我十分期待著科普產業能夠成為大灣區乃至全國的一個靚麗的增長點。

科普是一項久久為功的長期工作。媒體承擔著重大的責任,人民日報目前已由一份報紙,轉變為全媒體形態的“人民媒體方陣”,成為擁有報、刊、網、端、微、屏等10多種載體的媒體方陣,綜合覆蓋受眾超過9億。今年9月以來,人民日報社相繼成立了人民日報智慧媒體研究院、傳播內容認知國家重點實驗室,針對媒體應用場景,加強關鍵技術、核心技術、前沿技術的自主創新,將為科普中國建設提供更多基礎支撐。

人民日報社廣東分社全面推進媒體融合,依托人民日報中央廚房,開設了“南方南融媒體工作室”,成立以來深度挖掘粵港澳社會發展內在價值,“南方南”在未來也將為大灣區科普產業發展提供強大的內容助力。

人民視頻正在踐行人民網內容科技戰略,構建移動化、可視化、智能化的短視頻生產、聚合、分發平台,將為科普事業增添新動能、新模式。相信在社會各界的不懈努力下,我們一定能夠通過科普事業,使蘊藏在億萬人民中間的創新智慧充分釋放,創新力量充分涌流。

(責編:陳秋南、趙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