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整35年前,1983年2月4日,《人民日報》在一版發表社論《不端“鐵飯碗”很好》,同時刊發一則消息《蘇東霞不端“鐵飯碗”》,報道北京姑娘蘇東霞,高中畢業后放棄到國營企業和市旅游局工作機會,到民辦西城區大生縫紉技工學校學習,畢業后留校擔任校務主任的事跡。時年19歲的蘇東霞認為,上學的時候,端的是家裡的“鐵飯碗”,出了校門,再端國家的“鐵飯碗”,練不出真本事來。看清了這一點,我決心不端“鐵飯碗”,我也希望青年人不端“鐵飯碗”!
“鐵飯碗”是一種比喻,指穩固的永遠不會失業的工作。目前人們說“鐵飯碗”,具體是指公務員、國有企事業單位的工作。這些地方由於改革不到位,往往能進不能出,能上不能下,不管干好干壞,隻要不犯大錯就不會失去工作,因此“鐵飯碗”背后是“大鍋飯”,“大鍋飯”導致低效率。
“鐵飯碗”思想在中國可謂根深蒂固,受計劃經濟影響,至今仍是許多人孜孜以求的目標,有人甚至拿出幾十萬打通關系,換來每月一兩千元工資的環保、加油站等所謂固定工作。真正打破“鐵飯碗”的落后現實與傳統思維,要靠深化改革,充分競爭,讓年青人重新界定“鐵飯碗”的概念:有了真本事,擁有到哪裡都有飯吃、到哪裡都可以賺到錢的能力,才算真正擁有“鐵飯碗”。
(責編:魏青成、趙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