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力夫:要讓干部想干事、會干事、干成事(精華版)

2016年08月26日08:27     來源:人民網-人民視頻

近日,人民網“小城故事多”報道團隊來到內蒙古赤峰市採訪。期間,赤峰市委書記畢力夫接受了本網記者的專訪。

就是要讓干部長本事

赤峰市位於內蒙古東南部,蒙冀遼三省區接壤處,全市總面積9萬平方公裡,轄三區七旗二縣,是內蒙古第一人口大市,內蒙古東部中心城市。近年來,赤峰市在推進城市建設、“十個全覆蓋”工程、扶貧攻堅等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專訪的話題是從畢力夫書記的行程切入的。

記者:“我們在赤峰市翁牛特旗採訪的當天,聽說您也到了翁旗,您當天奔波了近800公裡,這是不是您工作的常態?我們採訪中遇到的每一位黨員干部身上好像都有一股說不出的精氣神兒。大家都有一種緊迫感,每個人手裡都有好多工作要推進。這種勁頭是怎樣激發出來的?”

畢力夫:“這確實是我工作的常態。干部是完成工作的基礎。抓干部隊伍建設,是我作為市委書記最重要的工作。抓干部,就是要讓干部長本事。”

畢力夫告訴我們:“前年,突然發現干部們不知道該怎麼干活了。舉個例子,一開始推動‘十個全覆蓋’的時候,各個旗縣都哭窮,說沒錢投入,說工作量大,說社會上有人不認同,工作沒法開展。怎麼培養干部?學習,創新!”

“觀念一變天地寬。”這是畢力夫在採訪中多次強調的話。

他的體會是,在新常態下,任何工作要想邁上一個新台階,所有的環節都得創新。

比如,錢從哪兒來的問題。這就培養了干部如何適應新常態,在新常態下如何推動工作。

“如何發揮金融的力量,如何去調動社會資本,如何用政府有限的資金來撬動大的社會資本,如何通過這些工作調動百姓參與‘十個全覆蓋’建設的積極性。這是要本事的。”

這一年多來,赤峰市的發展進入了快車道。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目前正在推進28個項目,包括河道治理、中環高架、城市輕軌、垃圾焚燒等等,投入近140個億。而“十個全覆蓋”工程,赤峰今年的投入是266多億元。巨大的投入,在激發民間投資活力的同時,也助力赤峰完成了多項惠民利民的重點項目建設。

而解決赤峰市資金難題的,是政府全力在推進PPP(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我們採訪所到之處,人們都對PPP津津樂道。正是在畢力夫的強力推動下,赤峰市才能這樣快地接受了這一新鮮的模式。

畢力夫說,“國家不讓地方政府再舉債了,我就跟大家說,關上了一扇門,一定是開了若干個窗。我們就是要找這些窗口。”

PPP模式就是畢力夫找到的窗口。當時,赤峰上上下下都還不知道PPP是怎麼回事,畢力夫帶著隊伍到北京學習,今年又把12個旗縣委書記、旗縣長集中學習三天。

創新是動力,是引擎。畢力夫經常告誡干部,第一,要學習。見多才能識廣,要不斷地學習新東西,要多出去走,看人家的先進經驗。第二,要敢於擔當。創新是要付代價的。這就要求既要有責任感,又要有知識儲備。膽大心細才能有作有為。第三,要親自實踐,不能說在嘴上。

“十個全覆蓋”工程,赤峰今年完成了8278個村。“十個全覆蓋”就成了畢力夫抓干部隊伍的抓手。

畢力夫說,“干部調動起來了,從過去不會干到會干,從被動干到主動干,從過去是為了工作干到現在是帶著感情干,變化是非常大的。”

目前,赤峰市剛剛完成換屆,138個干部的職位發生了變動。12個旗縣區的黨代會,書記、旗長、副書記、組織部長、紀檢書記,全部是滿票。整個換屆受到了群眾的積極擁護。這是群眾對近年來工作最好的肯定。

“十個全覆蓋”,教育了一批干部,培養了一批干部,也確實淘汰了一批干部。

“有了本事,就一定有魄力。有了感情,就一定能干出老百姓喜愛的事情。我們就要培養這樣的干部。”畢力夫深有感觸地說。

扶貧攻堅要算細賬

記者提問畢力夫:“大家工作進入狀態了,那現在,最讓您牽腸挂肚、投入精力最多的工作是什麼?”

畢力夫回答:“是扶貧攻堅!我們的貧困人口佔了全自治區的三分之一。赤峰作為內蒙古第一人口大市,擁有460萬人口,而貧困人口為24.3萬人。扶貧是重中之重!”

畢力夫認為,扶貧的難處在於造血。一要扶貧,二要解決扶貧的可持續性,不讓他再返貧。“這是一個大的課題。”

在畢力夫看來,抓扶貧,首要的問題在於先把帳算細。

他給記者算了一筆帳——比如說,在赤峰24.3萬貧困人口中,因病致貧的有9.6萬人。怎麼對這些人進行幫扶?在農村,住院報銷比例75%,對於這些貧困人口,是不是可以適當地提高報銷比例,是不是可以加大門診統籌的力度,其中一些病是否能結合醫療保險進行幫扶,這都需要數據的支撐。

又比如,對於確實失去生產生活能力的,需要住養老院。那麼,到底蓋多少養老院?民政就要拿出細賬。賬目清楚,各個部門才能聯動,打好組合拳。

“產業是脫貧的基礎”,畢力夫給我們又算了一筆產業賬。

目前,赤峰已經有100萬畝蔬菜大棚,在全自治區排在第一位。一個大棚每年最低收入在五萬五到六萬之間。今年赤峰要完成20萬畝,能帶動4.2萬戶老百姓致富。“這4.2萬戶裡面有多少是貧困戶,我就得要比例了。”

畢力夫對各個旗縣的貧困戶和脫貧情況了如指掌。各種數據、案例信手拈來。

賬算得清楚,心裡就亮堂。畢力夫說,“如果我們都這樣算細賬,讓扶貧和產業都這麼結合起來,扶貧還是問題嗎?”

赤峰的發展優勢在哪裡

記者問畢力夫,做為市委書記,您會怎麼推介赤峰?赤峰的優勢在哪裡?

畢力夫說了三個關建詞:文化、智慧、資源。

他說,第一個,文化赤峰。文化是一個城市的標志。赤峰的文化多元,而且久遠。所謂多元,是多個文化組成的。紅山文化,青銅文化,遼文化,蒙元文化。我又加了一點,叫移民文化。舉個例子,這邊漢族的85%是從山東來的。這五大文化,構建了赤峰今天的美麗,構建了它的文化底蘊。

第二個,智慧赤峰。赤峰人是非常聰明,非常勤奮,非常好學的。我們有460萬勤勞、聰明的赤峰人民,這是財富。經濟是靠人的。人家說在赤峰能干成事,為什麼?我們這支隊伍好。

第三個,資源赤峰。這裡的資源是富裕的。什麼資源呢?一,離北京和沈陽之近,離海港隻有250公裡,全自治區赤峰離海港是最近的。這給我市工業的發展打開了一個通道。第二個資源是旅游。赤峰現在有全自治區的優質旅游資源,沙漠、湖泊,烏蘭布統草原和高山草原,都太美了,和瑞士一模一樣。森林,原始森林、次生林都有。這是我們搞今后新型產業的巨大財富,這是巨大的資源。

此外,還有一個資源是農牧業。去年全市產蔬菜750萬噸,我們的牛羊去年是2285萬頭(隻),生豬現在就有600多萬頭,我們到2020年要有1000萬頭生豬……現在好多人放棄房地產,來搞農牧業,為什麼?有巨大的發展空間。人都離不開吃的。我們周圍有這麼好的市場,這又是我們的資源。這些資源是構成今后赤峰變富變美的巨大基礎。

畢力夫強調:這些都是赤峰發展的巨大優勢,今后的發展空間太大了。

最在乎的是能干實事

在赤峰採訪,大家提到畢力夫這位市委書記,都是一臉掩飾不住的自豪。畢力夫在日本獲得醫學博士,當過教授、做過院長,還曾任宣傳部副部長、自治區衛生廳長等職。海歸書記、博士書記,這是赤峰人說起他時常用的稱呼。

記者問他,最在意哪個稱呼?

畢力夫說,最在意的不是稱呼,而是退休以后,多少年過去了,還能聽老百姓說,當年這個事是哪年哪年誰當市長和書記的時候做的,大家有多受益。

給老百姓干實事,讓百姓得實惠,這是他的初心。

一年一度的紅山文化旅游節,已發展成為赤峰約定俗成的盛大節日。表演者很多就是普通的鄉下農民。記者在翁牛特旗採訪時,在幾個村子都看到村民們在廣場上載歌載舞。

畢力夫說,下一步,要在農村推進社區化管理。“社區化管理就是城市化管理。我們要讓農村跟城裡接軌。”

隨著“十個全覆蓋”工程的推進,赤峰的農村確實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很多村子,村民們每家都有門牌號,快遞可以直接送到家門口。

2015年,畢力夫在離開赤峰四年之后,以417票全票當選赤峰市長。這讓他既感動,又深感壓力。

“我在這兒工作過,人家知道你是什麼水平,什麼人。還能投你票,說明老百姓的期待。既然老百姓期待,投你滿票了,你得實實在在給老百姓說,沒白選,咱們變化了。”

畢力夫說,每次做工作的時候,自己的壓力都在這兒。

 

 

相關新聞:

內蒙古赤峰:玉龍盤曲自妖嬈

赤峰市委書記畢力夫:要讓干部想干事、會干事、干成事

畢力夫:要讓干部想干事、會干事、干成事(視頻實錄)

文化人王國利的“青銅時代”

天上的草原 戀鄉的人

赤峰震撼航拍

(責編:張志強、趙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