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候鳥看生態

天氣轉冷,候鳥又開始翩翩南飛。作為大自然的信使,候鳥對生態環境有著最敏銳的反饋。接下來,就讓我們《跟著候鳥看生態》,一起來看看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的成績,共同守望我們美麗的家園,開啟美麗中國的“十三五”旅程。

生態環境好 候鳥變“留鳥”

黑臉琵鷺:全球瀕危物種類別之一,僅見於亞洲東部。春季3-4月到達繁殖地,10-11月離開繁殖地前往越冬地。

黑頸鶴:世界上唯一生長、繁殖在高原的鶴。繁殖於拉達克,中國西藏、青海、甘肅和四川北部一帶,越冬於印度東北部,中國西藏南部、貴州、雲南等地。

紅嘴鷗:在世界的許多沿海港口、湖泊都可看到。繁殖於中國西北部的天山西部地區及東北部的濕地。在中國東部及北緯32度以南所有湖泊、河流及沿海地帶越冬。

東方白鸛:國家一級保護動物,2009年全世界有東方白鸛野生種群為不到3000隻。東方白鸛的分布繁殖地主要集中在俄羅斯遠東和中國的東北,越冬地集中在中國長江流域。

白天鵝:全球易危物種。每年9月中旬開始遷徙至中國河南三門峽、山東以及南方各地越冬,第二年4月才陸續返回故鄉,夏季多在中國東北、內蒙古、新疆等地繁殖。

 

環保法律、法規數量全球第一



國家級法律11個,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2015年1月1日實施。

國家級行政法規8個,包含對環境、資源、危化品等類別的管理條例。

部門規章29個,內容涉及環境、能源、應急、危化品等類別。

國家標准17個,其中《環境空氣質量標准》將於2016年1月1日起實施。
 

“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

       2001-2010年,我國環保投資規模由1107億元增長到6654億元,增長6倍。

  十二五期間,我國節能環保產業投資3.4萬億元,比十一五增長62%。

  十二五以來,國家對151個共7600多億元不符合條件的項目環評不予審批。

  2014年,首批實施新環境空氣質量標准的74城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11.1%。

  百姓明顯感覺到現在藍天多了,白雲多了,水也逐漸變清了。

 

跟著候鳥看生態

  漣漪泛泛的湖面上,一隻隻候鳥在展翅飛翔,優美的身姿掠過湖面,構成一道靚麗的風景線。生態環境的改善,讓這一切變成美好的現實,鳥兒自在遷徙,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美麗中國的畫卷在偉大的生態文明建設征程中漸漸展露容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