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少年往往出現時都有類似的背景:單親家庭或者父母都不在身邊、早早輟學。但其實這些背景歸結到一點,是缺少愛和被尊重。
有些家庭是很有錢的,父母很有地位,有的還是做教育的,但是他對他的孩子是很暴力的,或者他對他的學生,對他的下屬是很暴力的。為什麼會這樣?
在物質層面,孩子不缺什麼。但是,在心理層面,就是他的感受和需要得到尊重,這一點有的時候剝奪的更加徹底。因為如果是父母和老師,他們有很多物質的資源給孩子。在中國的文化裡,就更有一個理由:我給了你這麼多東西,是我對你好,在精神層面,你就有責任和義務完全聽我的。一個人完全要聽別人的,他就慢慢不會聽到自己內心的聲音,他內心的聲音,是支持一個人有人性,有尊嚴,有慈悲的必要的元素。他的感受和需要被人尊重過,所以他才知道每個人都需要尊重感受和需要。他才會懂得去尊重別人。但是在那個比較物質、比較富裕的環境裡面,如果孩子的父母、老師,不懂得這一點的時候,這個孩子在心理層面的剝奪是更加徹底的,而且孩子都沒有申辯的理由,因為我給了你很多,你就要聽我的。很暴力的孩子,都不是當下產生的,這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他的生活方式就是被暴力對待的。這樣的話,他已經不太了解人是怎麼回事。所以他對人完全可以像對物一樣,因為他就是這樣被對待過的。
當下社會過於以成就取向。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一直受的教育就是要有成就、很成功就是幸福的。這樣我們就不舍得在孩子最小的時候,最需要父母陪伴的時候,把時間和精力留給他們。
我們去追求成就,卻把孩子交給別人。等他長大,比如在青少年的時候,他是需要跟同伴交往的,他已經不需要父母的陪伴了。那個時候,父母又回來了,因為錢也賺夠了,地位學歷也都夠了,開始把精力放到孩子身上了。但這個時候就會有很多沖突。有的時候,這種沖突的起因都是很小的事,就是憤怒和委屈,還有屈辱,這些感覺的累積而導致的爆發。小孩子真的不需要很多錢的。他最需要的是,父母能陪伴他長大,教會他能力,讓他長大了能掙到他自己的錢。
孩子從小真的需要父母多陪伴的,陪伴不是管著他,是跟他一起玩,了解他的需要,回應他的需要,我們在跟孩子交往過程中,其實也在修復我們童年過得不太好的那一面,就是也跟孩子成長的。在孩子小時候多給他一些陪伴,這樣的孩子長大后不一定完全同意你,但會聽你的意見。
陪伴 成長 健康
應該關心自己的人不在身邊,這個孩子像寄放行李一樣,今天寄放到那,明天寄放到這,他們就會缺乏人際交往的界限感。人和人之間遠近親疏很多孩子是不太清楚的。比如剛才談的亂翻東西,我做兒童青年犯研究的時候去東北的農村,有六個孩子,開始當然很怕我,因為我是陌生人,慢慢我跟他們熟了,他們很喜歡我的,最喜歡我的孩子就會翻我的包,然后我就跟他說,你翻我東西我是不高興的,小孩睜著純真的大眼睛跟我說,為什麼?我說人有自己的東西,是別人要征求我的意見,我同意,我才給,這樣我會感到受尊重的。有些東西是我個人的東西,我永遠不想讓別人看的。結果那個孩子說的,我們什麼東西都是被人家搶的,包括身體。因為她不想被性侵犯,老師性侵犯她。身體的界限已經被侵犯的。別人可以隨便進入她的身體,她阻止是不能阻止的。她不知道人和人之間是有界限,因為沒有人尊重她的界限,而她的家也一樣,一會兒一大家子人,就是外面村子裡的坐到他們家開會,一會兒走,一會兒管這個叫姨,一會兒叫叔,走了以后,家裡人議論的時候,可能又是很不客氣的,就是背后說壞話,見面的時候又很客氣。那個孩子很迷惑的,不知道這個人和人這個遠近親疏的。就是說,當人的界限,他的界限不被尊重的時候,他去拿別人東西,包括隨便動,他不覺得是不妥的
在家庭,在學校,對孩子,就是要尊重孩子的界限。他的日記不能看的,如果他沒有同意。比如我給我女兒寫一封成年禮的信我覺得很好,我特別想給我的朋友看,我一定要問我女兒的,她說她不想,我一定不能給的。同時我們也要讓孩子尊重自己的界限。比如在家裡住,夫妻倆要談自己的事,夫妻倆進入自己的房間,那就把門關上了,這個時候孩子是不可以隨便進的。可以敲門讓爸爸媽媽出來。
熊孩子表現溯源(二):滿足需要我們要去耐心問問他們,不要假定他這樣做就是因為存心地做惡,沒有認真的想做惡的,因為他不知道善是什麼,所以你可以問他,他這樣做的時候開心的是什麼,比如有的人覺得有趣,因為生活太枯燥了。有的孩子是需要自我肯定的,沒人把他當回事的,他扔這個那個,你發怒了,他覺得有人重視他了。我們成年人可不可以跟孩子商量,不做這個,可以有其他的辦法,那就是多肯定他,肯定你得做出好事來。你跟他商量做什麼樣的事情能夠得到肯定,他讀書不是很好,但他其他方面很好。我們習慣看嗎?我們習慣告訴他嗎?但是常常家裡和學校認為,你好就是應該的,就不說了,一說出來全是不好的。這些都是暴力,這樣的小孩就會用各種方式來宣泄自己那種無價值感,無尊嚴感,他就是用不同的方式來找這個尊嚴和價值,但是很多他不知道這個正好相反的。我們幫他找其他的辦法,也就是說,他的需要是合理的,但他用錯了辦法。
因為我們每個人內心都有一些暴力的種子,因為一個人從出生,不可能每時每刻都得到公平公正的待遇的。如果我們聽到的、看到的、想到的東西,是暴力的東西,我們內心暴力的種子就在發芽,我們需要一個反思,我們表達的所有的東西究竟是在培養公眾內心中什麼樣的種子。如果我們灌溉的是暴力的種子,我們自己也會遭殃。因為前不久也有媒體人被別人傷害。說不定他們不是看你的那個,他整個成為一個行業,他就恢復在別的地方看到這個東西,他在澆灌這個暴力種子,他會殃及到我們自己的安危的。這個世界,從他誕生開始,暴力就太多了。反倒是留給人們雋永的一些東西,反倒是和平和美善的東西。如果能智慧地表達的美善入到人的靈魂和心中的話,其實商業效果應該是更好的。
成年人接觸暴力內容容易激發自身的創傷記憶很多成年人就是兒童。他們從未長大,因為在他童年的時候,他的感受和需要沒有得到足夠的感受和回應,在某些方面,在心靈成長方面,他們停留在兒童。當他看到這個的時候就會想起過去遭受暴力,不公正對待那些經歷,那些經歷又沒有好的機會去處理,他回家見到孩子立馬就去施暴了。這樣的話,他出版或者發表的這些東西會容易激活人內心中過去心理創傷的那個記憶。我們不要以為給大人看暴力的東西,就是萬事大吉了。為什麼我們不給大人多看一些希望美好的東西,還有多理解自己受傷的那一部分,能擁抱自己內心受傷的小孩,培養人自信能對待自己的孩子,或者學生,或者是下屬。這些,我覺得培養美善方面,出版和媒體可以發揮很大的作用。
不能用高估小孩子的分辨力來減輕自己傳播暴力的內疚感孩子是不能分辨的,而且我們的世界現在讓我們分辨,每個人分辨力都是要打折的。因為信息量太大了,而且我們大腦是有限的,而且我們還要很多很多的生活的任務。另外,孩子分辨力也是需要訓練的,如果你的出版,你的媒體的作品,是能夠教會孩子分辨力,那是非常偉大的事情。但是如果我們只是把垃圾扔上去,然后讓孩子自己分辨,因為沒得分辨,不用分辨,因為全是暴力,因為沒有其他,那就是暴力生產暴力。
這些暴力少年需要家庭、學校,甚至是心理咨詢師,來幫助他們重建心靈,就是療愈他們心靈的傷。
監制:唐維紅
策劃:雷 陽、游海濱
創作團隊:蘇瑞 白靜 王理 李佳
設計支持:孫莉娜 李樹亮 許諾 關雪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