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人民電視|一說到底
點擊播放按鈕播放視頻

有沒有人天生冷血 有暴力基因?

如果我們到產房看看新出生的嬰兒,你會看到他們沒有想殺人的意思

龍迪: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健康與遺傳心理學研究室教授,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系。研究領域:心理治療、家庭治療及家庭研究,兒童及家庭社會工作、災難集體心理康復模式。龍迪: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健康與遺傳心理學研究室教授,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系。研究領域:心理治療、家庭治療及家庭研究,兒童及家庭社會工作、災難集體心理康復模式。

關於基因的問題,我想這個問題是個偽問題。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每個人基因都是不一樣的,沒有兩個人基因是完全一樣的,我們不能用基因來解釋暴力的行為。

難道那個人的基因裡面的暴力傾向多,就要去把他殺掉嗎?用暴力來制裁暴力嗎?那不就正在培養暴力嗎? 我們的基因,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為什麼我們每個人基因裡和平的基因不能夠表達的那麼充分,而需要用暴力的基因來表達?我想和環境是有關系的。

為何少年暴力傷人往往起因都是小事?

隻有家庭環境不好的才會誘發少年暴力事件麼?

洗壞了衣服、一次口角怎麼就會引發那麼嚴重的暴力事件?人們常常以為在施暴的人都很清楚自己當下的需要是什麼。其實恰恰相反,如果在童年他基本需要,比如安全感、渴望被人關心的感覺,不能得到及時的回應,或者他的感受和需要經常被拒絕、被否定,都是別人的需要和感覺,加到他身上。這樣的話,他經常會有很多憤怒,但憤怒因為小孩子小,他是不能反抗的,而且通常這樣對待他的都是比他大的,甚至是父母,或者老師,他就會把這個憤怒壓下去,就壓到潛意識裡面。潛意識的創傷記憶被一個小的事件激發出來,他被創傷記憶控制了,有了很嚴重的暴力行為。








問題少年往往出現時都有類似的背景:單親家庭或者父母都不在身邊、早早輟學。但其實這些背景歸結到一點,是缺少愛和被尊重。

有些家庭是很有錢的,父母很有地位,有的還是做教育的,但是他對他的孩子是很暴力的,或者他對他的學生,對他的下屬是很暴力的。為什麼會這樣?

在物質層面,孩子不缺什麼。但是,在心理層面,就是他的感受和需要得到尊重,這一點有的時候剝奪的更加徹底。因為如果是父母和老師,他們有很多物質的資源給孩子。在中國的文化裡,就更有一個理由:我給了你這麼多東西,是我對你好,在精神層面,你就有責任和義務完全聽我的。一個人完全要聽別人的,他就慢慢不會聽到自己內心的聲音,他內心的聲音,是支持一個人有人性,有尊嚴,有慈悲的必要的元素。他的感受和需要被人尊重過,所以他才知道每個人都需要尊重感受和需要。他才會懂得去尊重別人。但是在那個比較物質、比較富裕的環境裡面,如果孩子的父母、老師,不懂得這一點的時候,這個孩子在心理層面的剝奪是更加徹底的,而且孩子都沒有申辯的理由,因為我給了你很多,你就要聽我的。很暴力的孩子,都不是當下產生的,這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他的生活方式就是被暴力對待的。這樣的話,他已經不太了解人是怎麼回事。所以他對人完全可以像對物一樣,因為他就是這樣被對待過的。

我們會不會無意中培養了孩子的暴力?

  龍迪:我們文化傳統重視的是家庭作為一個整體的完整性,家長的權威性﹔看重孩子是家族延續鏈條上的一個環節,重視的是家族的延續。至於這個孩子感受和需要什麼,其實在文化上是忽略的,一個外面的創傷來了,家裡人馬上覺得欺負我們家的孩子,都是很憤怒,而且非常想為孩子做些什麼,也付出了很多很多。但是在精神方面,就做不到了。他們能做的,比如說給孩子買衣服,以前不舍得花錢的,現在要什麼給什麼,孩子也很高興。但是,因為他給了這麼多,他就要求孩子完全聽他的話,如果這個孩子的坐姿不符合家長的要求,或者說的話不規矩,或者小孩有自己的需要,他們就不會想到,孩子在這個年齡,有這樣的舉動是自然的。點擊播放視頻

怎麼才能不用暴力方式對付孩子犯錯?

       比如說,這個孩子扯你頭發,或者不好好吃東西,摔東西,等等這些當然不能讓他一直做下去了。如果一直做下去,沒有終止的話,他會以為這是正當的,他可以發展很多,他可以不顧別人的感受,不顧別人的需要,這就是在培養他內心暴力的種子。但我們怎麼讓他停?我就想,他揪你頭發的時候,在摔東西的時候,他在滿足什麼需要?他有一個需要,就是探索!頭發一抓起來和別的不一樣,他就可以抓一下,你動他一下,這不又探索了嗎?也挺高興了。但是他這麼探索,探索你頭發是疼的,滿足需要的途徑不是一種,不揪媽媽頭發,但是可以給他其它的東西,比如說可以買個假發,或者摸一摸。還有吃飯,這是中國的家庭,父母和孩子斗爭一個比較常見的場景,他吃奶的時候是很認真、很專注的,你怎麼坐起來就不好好吃東西呢?我們就要看我們吃飯的場景、吃飯的環節,我們成年人不小心做了什麼,讓他忽略了這個感受。比如我們在他吃兩頓飯之間,不停地給了他很多能吃的東西,他不餓的,比如有的家庭,父母還有公公、婆婆、爺爺奶奶、姥姥姥爺一塊說話,其實都沒有專注吃飯,太多的聲音了,還開著電視,那邊開著網絡,或者比如媽媽做飯,爸爸一直在那看著手機,看著網絡,沒有人專注,你為什麼要求孩子專注呢?

多賺錢能避免孩子淪落為暴力問題少年麼?

  當下社會過於以成就取向。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一直受的教育就是要有成就、很成功就是幸福的。這樣我們就不舍得在孩子最小的時候,最需要父母陪伴的時候,把時間和精力留給他們。
  我們去追求成就,卻把孩子交給別人。等他長大,比如在青少年的時候,他是需要跟同伴交往的,他已經不需要父母的陪伴了。那個時候,父母又回來了,因為錢也賺夠了,地位學歷也都夠了,開始把精力放到孩子身上了。但這個時候就會有很多沖突。有的時候,這種沖突的起因都是很小的事,就是憤怒和委屈,還有屈辱,這些感覺的累積而導致的爆發。小孩子真的不需要很多錢的。他最需要的是,父母能陪伴他長大,教會他能力,讓他長大了能掙到他自己的錢。

金錢 工作 成就

  孩子從小真的需要父母多陪伴的,陪伴不是管著他,是跟他一起玩,了解他的需要,回應他的需要,我們在跟孩子交往過程中,其實也在修復我們童年過得不太好的那一面,就是也跟孩子成長的。在孩子小時候多給他一些陪伴,這樣的孩子長大后不一定完全同意你,但會聽你的意見。

 

陪伴 成長 健康

該怎麼對待“熊孩子”?

熊孩子表現溯源(一):沒有界限

  應該關心自己的人不在身邊,這個孩子像寄放行李一樣,今天寄放到那,明天寄放到這,他們就會缺乏人際交往的界限感。人和人之間遠近親疏很多孩子是不太清楚的。比如剛才談的亂翻東西,我做兒童青年犯研究的時候去東北的農村,有六個孩子,開始當然很怕我,因為我是陌生人,慢慢我跟他們熟了,他們很喜歡我的,最喜歡我的孩子就會翻我的包,然后我就跟他說,你翻我東西我是不高興的,小孩睜著純真的大眼睛跟我說,為什麼?我說人有自己的東西,是別人要征求我的意見,我同意,我才給,這樣我會感到受尊重的。有些東西是我個人的東西,我永遠不想讓別人看的。結果那個孩子說的,我們什麼東西都是被人家搶的,包括身體。因為她不想被性侵犯,老師性侵犯她。身體的界限已經被侵犯的。別人可以隨便進入她的身體,她阻止是不能阻止的。她不知道人和人之間是有界限,因為沒有人尊重她的界限,而她的家也一樣,一會兒一大家子人,就是外面村子裡的坐到他們家開會,一會兒走,一會兒管這個叫姨,一會兒叫叔,走了以后,家裡人議論的時候,可能又是很不客氣的,就是背后說壞話,見面的時候又很客氣。那個孩子很迷惑的,不知道這個人和人這個遠近親疏的。就是說,當人的界限,他的界限不被尊重的時候,他去拿別人東西,包括隨便動,他不覺得是不妥的

在家庭,在學校,對孩子,就是要尊重孩子的界限。他的日記不能看的,如果他沒有同意。比如我給我女兒寫一封成年禮的信我覺得很好,我特別想給我的朋友看,我一定要問我女兒的,她說她不想,我一定不能給的。同時我們也要讓孩子尊重自己的界限。比如在家裡住,夫妻倆要談自己的事,夫妻倆進入自己的房間,那就把門關上了,這個時候孩子是不可以隨便進的。可以敲門讓爸爸媽媽出來。

熊孩子表現溯源(二):滿足需要

 我們要去耐心問問他們,不要假定他這樣做就是因為存心地做惡,沒有認真的想做惡的,因為他不知道善是什麼,所以你可以問他,他這樣做的時候開心的是什麼,比如有的人覺得有趣,因為生活太枯燥了。有的孩子是需要自我肯定的,沒人把他當回事的,他扔這個那個,你發怒了,他覺得有人重視他了。我們成年人可不可以跟孩子商量,不做這個,可以有其他的辦法,那就是多肯定他,肯定你得做出好事來。你跟他商量做什麼樣的事情能夠得到肯定,他讀書不是很好,但他其他方面很好。我們習慣看嗎?我們習慣告訴他嗎?但是常常家裡和學校認為,你好就是應該的,就不說了,一說出來全是不好的。這些都是暴力,這樣的小孩就會用各種方式來宣泄自己那種無價值感,無尊嚴感,他就是用不同的方式來找這個尊嚴和價值,但是很多他不知道這個正好相反的。我們幫他找其他的辦法,也就是說,他的需要是合理的,但他用錯了辦法。

 

教養不當可能會導致孩子暴力傷人是危言聳聽麼?

任何暴力內容的傳播都是在澆灌暴力的種子

       因為我們每個人內心都有一些暴力的種子,因為一個人從出生,不可能每時每刻都得到公平公正的待遇的。如果我們聽到的、看到的、想到的東西,是暴力的東西,我們內心暴力的種子就在發芽,我們需要一個反思,我們表達的所有的東西究竟是在培養公眾內心中什麼樣的種子。如果我們灌溉的是暴力的種子,我們自己也會遭殃。因為前不久也有媒體人被別人傷害。說不定他們不是看你的那個,他整個成為一個行業,他就恢復在別的地方看到這個東西,他在澆灌這個暴力種子,他會殃及到我們自己的安危的。這個世界,從他誕生開始,暴力就太多了。反倒是留給人們雋永的一些東西,反倒是和平和美善的東西。如果能智慧地表達的美善入到人的靈魂和心中的話,其實商業效果應該是更好的。

成年人接觸暴力內容容易激發自身的創傷記憶

       很多成年人就是兒童。他們從未長大,因為在他童年的時候,他的感受和需要沒有得到足夠的感受和回應,在某些方面,在心靈成長方面,他們停留在兒童。當他看到這個的時候就會想起過去遭受暴力,不公正對待那些經歷,那些經歷又沒有好的機會去處理,他回家見到孩子立馬就去施暴了。這樣的話,他出版或者發表的這些東西會容易激活人內心中過去心理創傷的那個記憶。我們不要以為給大人看暴力的東西,就是萬事大吉了。為什麼我們不給大人多看一些希望美好的東西,還有多理解自己受傷的那一部分,能擁抱自己內心受傷的小孩,培養人自信能對待自己的孩子,或者學生,或者是下屬。這些,我覺得培養美善方面,出版和媒體可以發揮很大的作用。

不能用高估小孩子的分辨力來減輕自己傳播暴力的內疚感

       孩子是不能分辨的,而且我們的世界現在讓我們分辨,每個人分辨力都是要打折的。因為信息量太大了,而且我們大腦是有限的,而且我們還要很多很多的生活的任務。另外,孩子分辨力也是需要訓練的,如果你的出版,你的媒體的作品,是能夠教會孩子分辨力,那是非常偉大的事情。但是如果我們只是把垃圾扔上去,然后讓孩子自己分辨,因為沒得分辨,不用分辨,因為全是暴力,因為沒有其他,那就是暴力生產暴力。

怎麼拯救那些淪陷暴力的少年?

 

這些暴力少年需要家庭、學校,甚至是心理咨詢師,來幫助他們重建心靈,就是療愈他們心靈的傷。

      人在去傷害別人的時候,常常是因為他的心靈有傷,他需要幫助,需要把他當人,把他變回人,變回人就是要去整理他過去受傷的經歷。第一,他是要承擔責任的。他要承認他傷人是不對的,所以,他坐牢,這是他承擔責任的表現。他怎麼樣受傷?他去傷害別人都是不對的,都是錯的。他有很多很多的理由,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他傷了別人就要承擔這個法律責任。第二,來教他學習、理解他自己,他學會來理解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學習尊重自己,下面再訓練他去理解別人和尊重別人,對別人要有同情心的。在這個過程中,他重建心靈,也就是說,他又能夠做一個有價值、有尊嚴的人,他可以貢獻社會。在貢獻過程中又能夠找到他的尊嚴和價值。我們不要把這個犯錯的年輕人變成了魔鬼。如果他們是魔鬼,我們的社會是有責任的。

怎麼讓自家寶寶不被暴力少年傷害?